新華社廈門7月9日電(記者 付敏)由廈門大學和中華文化學院共同主辦的“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活動第五場9日在廈門舉辦。
臺灣成功大學名譽教授王三慶與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教授以“維系海內外的共同心聲:從閩南歌謠到歌仔、南音和戲劇”為主題展開對談。
王三慶與陳耕深度暢談兩岸民間音樂和戲曲。他們以實物展示,從當代研究新發現談起,介紹素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的南音在兩岸的創造性新發展,深度對談各自對歌仔及歌仔戲的見解,回顧與展望兩岸民間藝術的交流合作歷史、現狀及趨勢,進而談及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議題。
王三慶表示,期待通過這次活動,讓大家追溯閩南文化的歷史,更好地認識、傳承閩南文化。
“閩南語是漢語的一個支系,語言是一種維系海峽兩岸情感連接的重要力量。”王三慶說,“不管是歌謠,還是歌仔戲、南音,它們都是閩南語的表現形式。它們從形式到內容,都展現了我們祖先早期的衣食住行的狀態,都是我們的文化根底。”
陳耕認為,兩岸戲曲的交流與非遺保護對兩岸民間藝術合作發展的影響深遠。
“從閩南語到歌仔戲、南音,這些閩南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是它們發展的源頭。”陳耕說,“閩南的歌謠,閩南的方言,閩南的戲曲,這些都是維系兩岸鄉情、親情不可割斷的紐帶。”
兩位學者特別強調兩岸民間藝術交流合作的重要價值及現實意義,期待未來兩岸民間藝術交流合作繼續深化,讓中華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綻放璀璨光彩。
“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學術活動由廈門大學與中華文化學院輪流舉辦,邀請大陸和臺灣學者就同一議題展開深度對談。本次活動由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承辦。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近400名滬臺中小學生同臺“舞動青春”2023-07-10
- 臺海和平穩定的麻煩制造者2023-07-10
- 廈金航線成為兩岸融合名副其實的“黃金通道”2023-07-07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海峽兩岸(福州)養老產業論壇:兩岸攜手,打2023-07-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