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提出了進一步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重大舉措,肯定了福建在對臺工作全局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體現了大陸堅定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的誠意善意,可謂“含金量”“含情量”十足。
新征程,新起點,新遠航。
近年來,福建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建成兩岸往來最便捷、合作最緊密、政策最開放、服務最貼心、交流最活躍、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園,在兩岸走近走親、攜手圓夢、實現祖國統一的進程中持續發揮獨特作用。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
對福建而言,努力在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既是重大歷史使命,也是重大政治責任。下一步,我省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落實《意見》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強化責任擔當,勇于先行先試,持續做好“通”“惠”“情”文章,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
以“通”促融
兩岸往來最便捷、合作最緊密的第一家園
碧波萬頃、鷗鷺翔集。南安山美水庫,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的水源地,連日來一撥撥臺灣及金門鄉親遠道而來,只為喝一口源頭水。
2018年8月5日,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啟動,“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從愿景變為現實。5年來,工程累計向金門供水近3000萬噸,金門缺水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以水為媒。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是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一個生動縮影。
“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福建的對臺先行先試作出明確指示。
能通先通,應通盡通。近年來,福建努力探索更多應通盡通的路徑模式、惠臺利民的政策舉措、心靈契合的方式方法,加快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出臺《關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成立“省委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工作推進小組”,不斷完善政策落實、臺胞權益保障等機制……推進閩臺各領域融合,福建鉚足了勁。
閩臺鄉親同心奮進,兩岸“新四通”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
向馬祖管道供水福州陸上側工程完成,累計向臺灣船只生活補水310噸。金馬通電項目福建側工程開工建設,已具備向金馬船運供氣條件,向金馬通橋項目已形成規劃和工程技術方案。
擰緊“合作鏈”,閩臺合作的三大主導產業捷報連連。
電子信息產業從“填屏補芯”布局階段升級為“增芯強屏”攻堅階段;石化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逐步完善,古雷煉化一體化一期項目建成投產;機械裝備業朝智能化、高端化發展,閩臺精密機械產業園年產值超10億元。
對臺農業合作始終位居全國前列。到目前,我省累計批辦臺資農業項目2994個,合同利用臺資45.4億美元,農業利用臺資數量和規模繼續保持大陸首位。擁有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數量居全國之冠,連續6年在大陸臺創園發展建設第三方評價中包攬前六名。
全業態覆蓋使閩臺金融合作躍上新臺階。福建已累計上市8家臺企,約占大陸的20%。廈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實現“一地掛牌、兩地展示”,兩岸首家全牌照合資證券公司金圓證券在廈門開業。
暢通臺胞往來通道,進一步拉近“生活圈”。目前,臺胞入閩超過1400萬人次。福建率先實現與臺灣地區主要港口、海上直航全覆蓋,常態化開通17條海空航線,每周往返高峰時達430個航班,建立了由“小三通”海上航班、“大三通”客滾航線、空中直航航線組成的兩岸最便捷最經濟的??樟Ⅲw通道。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福建有天然優勢,是臺商臺企進入大陸市場的最佳門戶。”福州市臺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蔣佩琪說。
數據顯示,到今年6月,福建累計引進臺資項目超2.3萬個,在閩臺企超1萬家,實際利用臺資超320億美元,每年實際利用臺資、新設臺資企業數量均居大陸各省份前列。閩臺貿易額累計超1.4萬億元,閩臺經貿合作態勢總體向好。
以“惠”促融
兩岸政策最開放、服務最貼心的第一家園
“我們一家現在有了熟悉的朋友圈,更習慣了這里的生活。”來福州工作3年,臺胞尹永明去年搬入臺胞公寓后,“家的感覺越來越濃”。
位于福州晉安區岳峰鎮桂溪社區的香檳小區,是福建最大的臺胞聚居公寓。去年福州面向臺胞推出公租房以來,已受理4批次申請,241戶360多名臺胞陸續入住。
從安居到樂業,從追夢到圓夢,如今越來越多臺胞被福建不斷釋放的善意和利好吸引,正以“新居民”身份,融入“新家園”。
血脈相連,親望親好。
近年來,福建不斷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各級各部門聯手打出“組合拳”,念好“惠”字經,加快建設政策最開放、服務最貼心的第一家園。
先行推進實施中央“31+26+11+22”條和福建“66+42+28”條惠臺利民政策措施,率先公布225項落實同等待遇清單。推動設立閩臺融合發展研究基地,陸續出臺《深化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若干措施》《促進閩臺農業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系統完備的惠臺利民政策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臺胞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2002年,來自苗栗的陳柏叡“西進”大陸,到北京大學攻讀醫學。8年后,他隨愛人入閩發展,成為福州市事業單位聘用的首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臺胞。前年,他評上了副高職稱,成為福州市皮膚病防治院副主任醫師。
“我是幸運、幸福的福建女婿。”來大陸21年,求學、工作、娶妻、生兒育女、落地生根,陳柏叡坦言好政策帶來好機遇,讓他深深融入這片土地,“愿兩岸燈光一同璀璨,共筑美好第一家園”。
和陳柏叡一樣,越來越多臺青來閩追夢、筑夢、圓夢。目前,福建各類臺青就業創業基地逾80家,前來實習就業創業臺青累計超4萬人。450多名臺灣鄉建鄉創人才參與福建500多個村莊的項目建設;一大批臺青在福建擔任教師、醫生、科技特派員、社區營造師,有的還獲評“非遺傳承人”“勞模”“三八紅旗手”“五四青年獎章”……
涉臺營商環境暖心,臺企發展有底氣。省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資金支持臺創園建設,已累計投入3億元。50余家臺企獲批注冊為陸資企業;長庚醫院獲評“三甲醫院”;為臺農臺企提供授信累計超11億元;出臺“助力臺企發展28條”等措施支持企業增資擴產,政策覆蓋面、臺企受益面持續走前頭。
“從臺胞享受醫保、購房、子女入學等同等待遇,到許可臺企同等參與新基建、支持臺企開拓內需市場,各種惠臺政策措施愈加具體、細膩,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讓我們愈加感受到家的暖意。”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吳家瑩說。
以“情”促融
兩岸交流最活躍、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園
“數了三百六十五個光陰,海潮傳報彼此相牽訊息,有青山相依,讓春風相迎,說好一起努力同心前行……”
初夏的鷺島,迎來一年一度的海峽論壇。當大陸歌手單依純和臺灣歌手陳立農一同唱響論壇主題曲《我們相信》,兩岸鄉情、親情與友情相互交織、相融。
在兩岸交流往來的時代大潮中,海峽論壇是其中一朵美麗的浪花。朵朵浪花,情誼深長,連起那一灣淺淺的海峽。
近年來,福建持續深化閩臺社會人文交流,深入推進實施親情鄉情延續工程,增強祖地文化對臺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著力提升閩臺交流質量體量能量,活動數量、人數、密度均走在大陸前列。
已舉辦15屆的海峽論壇成為兩岸參與機構最多、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累計吸引34萬人次線下參與。
累計3萬名兩岸青年登臺亮相,讓海峽青年節成為兩岸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的“金字招牌”。
有了龍頭引領,福建“一市一品牌、一縣一特色、一部門一精品”的兩岸交流格局水到渠成——
每年200多場大型涉臺活動輪番上演,兩岸同胞心貼得更近、情融得更深。20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在大陸獨領風騷,兩岸同胞在回顧歷史、品味文化中親上再加親。尋根謁祖、族譜對接、朝圣祭祀、同名村交流、鄉鎮村里對接,閩臺情緣隨交流融合綿延。
“在臺灣你看不見世界,但在大陸能讓全世界看見你!”2009年“登陸”發展的臺青范姜鋒,常常與島內朋友分享這句話。如今,他和同伴在廈門創立雙創基地,協助臺青來大陸交流,從“追夢人”變成“擺渡人”。
“這里的土地會黏人,我的心已被牢牢黏住了!”臺青曾芝穎在各種兩岸交流場合,總愛把這句話掛嘴邊。從改造“空心村”,到設計移民文化館,再到籌辦鄉創大賽,她在福建找到了圓夢舞臺。
融合發展,紐帶在“情”。一個“情”字,讓兩岸同胞心與心貼得更緊,在第一家園達成心靈契合。
……
《意見》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意見》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有望為臺胞帶來更多發展機遇、更廣發展空間。”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認為。
大道之行,壯闊無垠。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閩臺同胞滿懷憧憬與期待。
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全面建成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偉大征途上,福建正昂揚奮進。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干貨滿滿,令人振奮”:在閩臺胞臺企熱議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重大利好2023-09-15
-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2023-09-15
- 習近平15日向第六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致賀信2023-09-15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寶島臺灣,常在我心”——國臺辦例行新聞發2023-09-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