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海峽兩岸>臺灣新聞
      分享

      血緣相親,文源相同。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題記

      文化貫通過去、現在與未來;文化跨越山川、平原與海洋。

      共同的文化認可,才能產生深厚的情感共鳴。閩南文化是海峽兩岸閩南人共同創造的優秀地域文化,兩岸同胞對閩南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

      福建臺灣漳州與臺灣,如何從“你來我往、常來常往”的交流,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政協民革、臺盟、臺聯委員聯組討論時指出:“血緣相親,文源相同。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

      臺灣無處不閩南??疾炫_灣文史,不能不和漳州聯系在一起。

      九龍江西溪水滋養下的古城曾是漳州府衙所在地,衙門前這條街如今還叫“臺灣路”。街衢盡頭的古碼頭,無數漳州人從這里出發,遷居臺灣墾拓,將閩南老家的語言、禮俗、技藝甚至地名帶到臺灣。一個個“小漳州”在對岸形成,十個臺灣人中就有四個祖籍地在漳州。

      兩岸融合,親上加親。剛剛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臺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開展與澎湖融合發展實踐”。這更道出了兩岸同胞“愿以閩南文化為支點,推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心聲。

      胸懷綺夢,執炬迎風。用閩南文化點亮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漳州先行先試,大有可為。

      閩南文化的使命感,始于“陸”與“路”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在臺灣海峽,有一道淺灘發端于漳州東山島,經澎湖列島,直抵臺灣。它便是在史前時期多次露出海面的“東山陸橋”,是古時兩岸來往交流的主要通道??脊虐l現,臺灣源文化文明與福建源文化文明,是以“陸橋”為紐帶進行傳播。

      而后“東山陸橋”淹沒于海水之下。另一條海上之“路”,在明朝中后期漸漸浮現。一位漳州人漂洋過海,懷著“劈田成市、為子孫計”的壯志,翻開了臺灣墾拓發展的歷史扉頁。

      明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廿三,東番笨港溪口,13艘海船漸次泊岸,船上走下漳州海澄人顏思齊和他的28個結盟兄弟。他們伐木碎土,構建寮寨,練兵撫番,開荒墾拓。在臺灣的開發史上,顏思齊是公認的“開臺王”。直至1661年顏思齊去世后,仍有16個漳州姓氏族譜出現在赴臺記錄中。

      這座東方島嶼,被漳州人口口相傳,奉若桃源。

      清政府統一臺灣后,海禁開放。漳州人東渡臺灣的熱情再次被點燃,數百年里超過50萬人跨過海峽、登上彼岸,將“閩南風”吹到海峽的對岸。

      今時看來,那段墾拓歲月的痕跡從未被撫平。

      芝山、圓山、龍溪、柳營、龍江、月港、漳州寮、長泰里……在臺灣,至少有2000個村落留下漳州人生活的痕跡,嘉南、臺北、臺中、高雄、宜蘭地區有168個地名與漳州有關。

      異鄉人對故鄉的想念,已點滴濃縮進臺灣往事的字里行間。

      近年來,兩岸在“路”上再跨一步。乘風破浪而來的,是同根同源的情感認同,是兩岸如潮水般不可阻絕的血脈親情。

      2006年4月19日,時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的連戰,攜家人到祖籍地漳州龍海馬崎村祭祖,深情地說:“連家的列祖列宗,爺爺啊,我終于回來了!”鄉親們質樸地說:“歡迎你回家。”

      2006年5月21日,平和大溪鎮江寨村江氏宗祠迎來一位老者——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江丙坤。此后十二年間,他多次回到祖籍地漳州。“臺灣有上千萬人的‘根’在漳州,漳臺血緣關系割舍不斷”,這是2018年已86歲高齡、臨近生命盡頭的江丙坤,留給后人的叮囑。

      “破冰之旅”“和平之旅”所根植的,是血脈中慎終追遠、敬宗睦族的閩南文化基因。

      在兩岸民間交流里,越來越多的人找回了漳州原鄉。

      臺灣女孩賴賴受父親委托,憑清朝地址“漳州府平和縣深田爐溪社”找到祖籍地平和,父女倆與福建省賴氏宗親會秘書長賴瀚鐘通電話時熱淚盈眶;

      臺灣同胞徐宇沛憑借自己整理出的徐氏祖先線索,找到祖先的家鄉漳浦南浦鄉大坪村,興奮地前往徐氏家廟認祖;

      臺灣老師陳瑞松憑借族譜及祖先墓碑上的“龍溪”二字,找到祖籍地薌城,如今“返薌”就職于閩南師范大學;

      ……

      在兩岸融合發展中,漳州堅持以文化人,增進認知認同。

      兩岸最大的民間基層交流平臺海峽論壇已舉辦15屆。一縷高山茶香、一脈關帝忠魂,兩岸游客紛至、信眾云來,閩南文化魅力愈發彰顯。

      “根系開漳情、福澤兩岸親”,海峽兩岸(福建云霄)開漳圣王文化節立足打造兩岸文化交流品牌,圍繞閩南文化基本內涵,精心策劃的漳臺書畫展、青年音樂會、漢唐服飾秀等活動,一經推出便吸引兩岸眾多青年熱情參與。

      回憶起最初的苦旅,或徙行陸橋,或船渡東番,披荊斬棘,終不改兩岸骨肉之情。

      來時路,歸時途,此情甚篤,漳臺相依。

      閩南文化的感召力,見于“同”與“通”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2300萬臺灣同胞中有近1000萬祖籍在漳州。在“人同根、祖同宗”之外的語境中,漳州與臺灣還有“同”文化的羈絆。

      語同音——

      祖籍漳州的臺灣歷史學家連橫說:“夫臺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土……”“臺灣之語”即閩南話,是八成臺灣居民的主要方言,“漳州腔”閩南話所占比例最大,約占全島總人數的一半。漳州本土戲劇薌劇隨藝人跨過海峽,吸收了閩南錦歌之韻,在臺灣以“歌仔戲”之名走紅,成為兩岸共生的唯一曲種。

      居同厝——

      臺灣街市店面前避雨遮陽的走廊“亭仔腳”和漳州的“五腳距”如出一轍。建于清咸豐年間的臺北士林新街,主持建設者是漳浦籍貢生潘永清,至今仍保持著閩南風貌。遷臺弄潮兒蓋“大厝”,多仿“三間起”“五間起”閩南古厝風格,建材取自閩南地區,有“泉州買石、漳州買磚、福州買木”之說。工匠大多從漳泉延聘至臺灣,被稱為“唐山師傅”。

      如今,臺灣1600多棟被列入保護范圍的古建筑里,紅磚建筑占了一半。

      民同俗——

      《東瀛識略》云:“臺民皆徙自閩之漳州、泉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喪,悉本土風,與內地無甚差異。”臺灣民眾也會唱漳州歌謠“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吃到飽”。臺灣民間信仰多傳承自福建,漳州人信仰的關帝、陳元光、保生大帝等,在臺灣均能找到分爐分廟。

      食同味——

      眾多的歲時節俗,臺灣“規定”的食品和閩南地區相似。如除夕團圓圍爐,吃米圓、肉圓、魚圓寓意闔家團圓。臺灣小吃碗糕、蚵仔煎、手抓面、麻糍等,起源自漳州。臺灣只要有夜市的地方,就會有蚵仔煎攤,而蚵仔煎在漳州已“煎”了數百年。

      顏思齊帶至臺灣的閩南文化種子,受一代又一代臺胞呵護,在以血脈、地緣為紐帶的家族村社架構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它曾以書信的形式現身蘭臺——

      漳州市檔案館館藏一封1928年臺批臺信,是一份金門客商在龍海榜山鎮金源順大寶號購買紅磚、紅瓦等建筑材料的清單明細。它是當時金門與龍海貨物往來的佐證,也見證了閩南建筑產業的興盛。兩岸之間,貿易頻頻,休戚與共。

      或以真摯的感情乍現人間——

      臺灣研究生李姿瑩選擇閩南文化作為研究領域,博士畢業后因參加漳州閩南文化研修營活動而愛上漳州。其后,她入職閩南師范大學并受邀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講解閩南文化,更嫁作詔安媳婦,在漳州“落地生根”。

      更可以抽象為一種精神——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這段歌詞與《臺灣通史》中記載的“我先民冒險而進,篳路藍縷,備極艱辛,以劈田疇,以成都市,為子孫百年大計”之意相契。歌聲從臺灣傳到祖國大陸,激發兩岸人民深層次的精神共鳴,印證了閩南文化所代表的抽象力量能讓兩岸人民“心靈相通”。

      人和同、心相通,才有意相投。

      流傳著最初的故事,不變的是這縷繚繞海峽的鄉音,跨越時空,誦出兩岸同胞心之所向。

      海峽淺淺,兩岸在呼喚,碧海在傾聽。

      閩南文化的凝聚力,在于“容”與“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在泥里交纏,枝在空中相攜。漳臺之間,閩南文化發揮著包容并蓄的作用。

      融,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漳臺兩地基于閩南文化之上進行更深層次的交融,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時代命題。

      在13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獨具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是福建“福”文化的代表之一,以“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為特色,積淀著閩南人深沉的精神追求,是閩南人獨特的精神標識。

      在閩南文化背景下,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事實,兩岸文化交流形成的根源性、民族性,是維系閩臺同胞不可隔斷的情結所在。做深做透閩南文化中漳臺兩地的“最大公約數”,對深化閩臺民間交流交往、促進閩臺同胞心靈契合、服務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充分發揮閩南文化的凝聚力,用閩南文化點亮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是漳州肩負的重要使命。

      ——延續閩南文化的傳承度。落實保護要求,留住歷史風貌,筑牢生態根基,聚焦活態傳承,推動閩南文化展現強大的生機活力。

      ——突出閩南文化的通融性。打造海峽兩岸(漳州)宗親文化交流中心網上平臺,持續舉辦關帝文化節、保生大帝文化節、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及尋根謁祖、族譜對接等民間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密切漳臺兩地文化交流合作。

      ——增強閩南文化的認同感。以漳臺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為紐帶,深入實施“四個交流工程”,扎實開展“同名村·心連心”等精品文化交流活動,讓“兩岸一家親,漳臺親上親”的故事更加精彩動人。

      百年前,清代漳州人林平侯赴臺灣墾殖,致富返鄉后,在角美主持修建“林氏義莊”,持續辦理賑濟業務116年。林家后代情牽桑梓,在海峽那頭修建了另一座“復刻”林氏義莊的宅邸——臺灣板橋花園,后人又依據板橋花園在廈門修建菽莊花園。如今,以林氏義莊為代表的一系列建筑成了兩岸人民血脈相連的歷史見證。

      激蕩、回旋,不離、不棄,是這兩岸的情。

      攥緊了最初的夢想,搏動著似箭的歸心,敢拼會贏,去激發閩南文化的力量之和。

      悠悠歲月,鐘聲更近,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老人替父輩臺灣老友掃墓70多年 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国产 亚洲 中文在线 字幕|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一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丝袜美腿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jzzijzzij在线观看亚洲熟妇|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www|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亚洲砖码砖专无区2023|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亚洲JLZZJLZZ少妇|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亚洲福利中文字幕在线网址|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成人久久|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不卡| 亚洲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33333在线亚洲| 亚洲已满18点击进入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