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上周,島內有識之士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衛文言文”行動,矛頭直指民進黨當局。
眾所周知,民進黨當局為了達到“去中國化”的險惡政治目的,不斷操弄“去古文化”教育。通過修改課綱,大幅減少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的比例,邊緣化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語文教育目標淺化為純粹的語文工具,忽視了文學、文化、思想的多元面向。臺媒評價,臺灣的語文教育“越推越后退”。
綠營“開倒車”,島內嗆聲一片。6日,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舉行記者會,批評民進黨當局為達成不可能實現的“去中國化”政治目的,進行不負責任的“去古文化”教育,犧牲學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語文養成教育,對下一代的成長發展貽害無窮。臺灣知名作家張曉風炮轟民進黨把語文學習同政治掛鉤,割裂了語文與文化的傳承,必然會隔斷對歷史的認知。
臺灣學者黃瑞彬指出,文言文是中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根基,民進黨當局不負責任的“去古文化”,導致語文教育“淺碟化”,臺灣學生表達能力退化、閱讀能力持續下降,競爭力每況愈下。
中國國民黨前民代陳學圣批評臺當局在教育、文化政策上,特別強調日本、美國對臺灣的影響,妄圖將與中華文化相關的元素全部切掉。然而臺灣本土文化無法獨立于中華文化之外,若民進黨當局繼續推行“去中國化”,臺灣下一代將失根,年輕人不知道孔子、關公、媽祖、開漳圣王,也不知祖先從何而來?無法飲水思源,跟行尸走肉有何區別?民進黨別再睜眼說瞎話,帶民眾蒙著眼走路。
一言成讖。民進黨當局的昏招,已然釀成苦果。近日,臺灣世新大學宣布,將于2025年停招中文系學生,在島內引發強烈反響。分析人士認為,世新大學中文系新生的銳減乃至被迫停招,這固然與臺灣“少子化”有關,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民進黨操弄“去中國化”造成的惡果,停招中文系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損失,更對整個臺灣社會文化造成威脅。
上臺7年多時間,民進黨當局施政無能,經濟衰退,萬物皆漲唯薪資不漲,兩岸關系緊張,貪腐丑聞不斷,民眾的怒火正席卷全臺灣。上周,臺灣議題研究中心發布一項最新民調顯示,民進黨執政給臺灣造成“十大民怨”,包括“缺蛋與進口蛋爭議”“臺海和平與戰爭”“詐騙猖獗與資安議題”“缺電、電價與能源議題”“居住正義議題”“美豬標示不清”“疫苗接種爭議”等等。
無獨有偶,藍營民代賴士葆也列舉了綠營釀成的“七大民怨”。其中位列第一的,是蔡當局操弄“抗中保臺”讓兩岸離戰爭更近,離和平更遠。此外,食安、缺電、低薪、詐騙、“綠色恐怖”、高房價等問題,也讓民眾的痛苦指數節節攀升。
眼見民怨四起、選情告急,民進黨當局慌忙“曬政績”,使出往臉上貼金的老把戲。9日,臺當局行政機構公布7年半的所謂“執政成績單”,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等方面,聲稱民進黨讓整個臺灣向上提升,提醒民眾不應抹煞當局的努力。綠營說得天花亂墜,民眾顯然并不買賬。
事實勝于雄辯。在洶涌的真實民意面前,“討厭民進黨”“綠營不倒,臺灣不好”的氛圍愈演愈烈,“下架民進黨”的呼聲也隨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臨近響徹全臺。對此,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怒嗆民進黨“執政”7年實在不像話,缺電、缺蛋、缺人才等問題頻出,很難想象民進黨“爛到這個地步”,過去標榜“清廉、勤政、愛鄉土”,結果7年下來變成“貪污、腐敗、好財色”。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炮轟賴清德搞“臺獨”害臺灣,讓臺灣成為“地球最危險的地區”。兩岸和平的鑰匙在“九二共識”,不在“臺獨”綱領。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冷空氣發威 臺灣地區多縣市發布豪、大雨特報2023-11-14
- 日月譚天丨原形畢露!民進黨失德敗政大失民心2023-11-14
- 臺灣教育界人士批評民進黨當局“去古文化”亂象2023-11-08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互聯網生態下海峽兩岸“共享發展·共贏未來”2023-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