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兩岸新春聯誼活動不斷。連日來,記者通過這些活動看到:一群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臺灣青年跨越海峽來到福州,開啟逐夢之旅。從他們身上,不僅能感受到福州經濟新動能成長的蓬勃之勢,更看到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澎湃活力。
“未來十年,留在福州闖出一片天”
正月初三,剛剛在臺灣臺中的家中待了幾天,臺青許智翔已經奔走在返回福州的路上。
放好行李,他便直奔上杭路一家小酒館,打開霓虹燈,“攪勤”二字在夜色映襯下格外醒目。這家小店,是他創業夢想的起點。
許智翔在調酒。記者 唐蔚嬙 攝
許智翔是一名有10年經驗的調酒師。“臺灣的調酒行業發展得較為完善,一個社區就開著好幾家酒館。”許智翔說,島內的市場規模和體量,又限制了這一行業的發展,“我想看看全新的世界,打造一家自己的小店”。
于是,在臺青張祐偉引薦下,許智翔于去年來到福州。6月抵榕、9月裝修、12月開業,許智翔說干就干,直接把店開了起來。“我的底氣,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政府部門的支持。”許智翔說,在福州創業,不僅可以享受租金補貼,他還通過申請,住進了臺胞公租房。
“雖然我的店在人流較少的位置,但只要酒好喝,自然能吸引來顧客。”許智翔說,他致力打造一個安靜舒適,讓顧客感覺像回家一樣的地方。
“未來十年,留在福州闖出一片天,我相信在這里能成功!”有些靦腆的許智翔談到自己的創業目標時,神色堅定。
背上雙肩包,來福州創業
網友“催催”也是一名臺青,春節假期,到煙臺山“走春”,一路上看到不少身穿漢服的市民游客,他忍不住感嘆,“我來對了!”
3個月前,剛剛結束學業的“催催”作出一個在親朋看來有些“沖動”的決定:背著一個雙肩包,來福州創業。
因為對設計感興趣,原本攻讀教育專業的“催催”,在大學畢業后選擇進修服裝設計專業。
在一次課程上,老師布置了“神獸”主題的設計作業,“催催”翻開《山海經》尋找靈感,頓時被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吸引。
“催催”說,大陸有著漢服文化展示、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土壤,所以想來大陸發展。
為什么第一站選擇福州?“因為這里有臺灣青年可以落腳的地方。”“催催”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微信上搜索時,看到了福州為來榕就業創業的臺灣青年提供過渡免費住房的相關政策。遞交完材料,他就直接買了飛福州的機票,7天后便入住了位于晉安區桂溪社區的臺胞公寓。
近年來,越來越多像“催催”這樣的臺灣青年,懷著從零開始的夢想,來到福州。從筑夢鄉村的曾芝穎,到創辦自己咖啡品牌的郭屹凡、再到從事自媒體視頻號運營的陳筱婷……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在福州逐夢、圓夢。
打造兩岸醫學人才
交流新平臺
帶著父母和妹妹,坐地鐵、拜媽祖、吃魚丸……今年春節假期,臺青郭景桓過得和往年有些不一樣。
郭景桓來自臺北,曾任臺北醫學大學人工智能醫療研究院首席執行官,專長為醫療人工智慧與多模態心理認知。去年,他受邀在福州成立閩臺數藥醫學研究院,促進臺灣高層次人才引進與技術成果轉移。
“之前一直忙于工作,沒機會帶家人在福州逛逛。今年春節索性把家人都接了過來,讓他們看看我工作的城市,了解我的生活。”郭景桓說。
接到家人,郭景桓帶他們去了莆田的湄洲媽祖祖廟。雖然行程緊湊,但一路上,父母和妹妹的目光都是灼熱的。“我能感受到他們來到這里的那種親切和激動。”郭景桓說,“家人看過我工作、生活的環境后都很放心,此心安處是吾鄉,團圓之處便是家。”
新的一年,郭景桓希望引入更多臺灣人才,在福州建立一個心理健康、數字醫療技術交流的平臺,并將技術延伸推廣至更多城市,實現兩岸融合發展,孕育心理健康領域屬于中國人的“獨角獸”企業。
只要有一技之長,臺青就能在大陸發展規劃中不斷找到發展方向,而福州作為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始終以先行先試的姿態擁抱他們的到來,醫療生物科技、直播經濟、新能源……臺青在福州的登陸故事未完待續。(記者 唐蔚嬙)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國臺辦:臺灣方面須給遇難者家屬和兩岸同胞一個明確交代2024-02-22
- 國臺辦:嚴正要求臺方盡快公布事實真相 給遇難者家屬一個明確交代2024-02-22
- 福州連江啟動11個意向項目 深化與馬祖合作2024-02-22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大陸漁民遇難惡性事件生還者返回、遇難者家屬2024-02-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