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盞花燈映古港,兩岸鄉親敬海神。20日,連江黃岐半島游海神民俗活動啟動,馬祖擺暝文化祭盛大開幕,馬祖澳兩岸鄉親共迎元宵佳節。
黃岐鎮的游海神隊伍。連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黃岐半島游海神
黃岐半島游海神民俗活動是福州市級非遺項目,也是元宵節的重頭戲。據了解,連江黃岐半島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每當元宵佳節到來之際,村民都會在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七自發地組織起來,舉辦為期7天的游海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兩岸風調雨順、漁業豐收。正月十五是游海神最熱鬧的時候,在外游子、各地群眾會蜂擁而至參與活動,人數可達數萬。
20日(正月十一)晚,黃岐等鄉鎮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十分熱鬧。在出境牌、高照燈、樂隊、高蹺隊、腰鼓隊及二十四孝燈、108將燈等各色花燈隊伍的簇擁下,游神隊伍扛著一尊高8尺、寬5尺、重達50多斤的巨大海神頭像,穿行在大街小巷。花燈上寫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祝福寄語,村民穿上各式各樣的傳統服裝,扮演各種角色。隊伍如同一條燈火長龍,浩浩蕩蕩。當游神隊伍經過沿街店鋪及民居時,居民們紛紛掛起花燈、點燃煙火,祈求新年好運。
黃岐鎮的游海神活動現場。連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當地民俗專家介紹,從農歷八月開始,就要“備花”——因海神頭飾制作復雜費時,要提前幾個月準備頭像冠冕上的九龍一鳳、獅子、珠花等物件。到了新年正月初一,就要“請神”;正月初二,要“開竹”,即制作海神頭像;正月初九,要“開眼”,即用筆點睛。元宵當晚最熱鬧,沿街商鋪敞開大門,漁民紛紛返航,并在船上裝上爆竹。正月十七上午漲潮時,便要“送神”,在鼓樂聲和爆竹聲中,海神被送到海岸邊。
黃岐半島游海神習俗始于明朝,源自一個古老傳說:相傳玉皇大帝的三太子經常施展法力扶貧濟困,因為漁民驅邪消災而觸犯天條,最后被處斬成三段。其頭部放在黃岐半島與馬祖列島之間的馬祖澳,正月十一那天被漁民撿到,抱回岸上設壇祭奠,尊為海神,后來世代相傳,成為馬祖澳兩岸漁民共同信仰的庇護神。此后,兩岸漁民自發組織起來,舉辦游海神、慶元宵活動。
馬祖擺暝文化祭
福馬兩地文化同源,習俗相近。在元宵節期間,馬祖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擺暝”。
“擺暝”是福州話,即“排夜”的意思,村民會在夜晚開始守夜,并陳設謝神的供品,各村的鼓板樂隊,也會配合迎神繞境的隊伍行進。馬祖的擺暝活動源自早期福州一帶的農村,是具有閩東文化的特色祭典。活動期間,各村會在廣場、廟埕等地,搭起一座座牌樓,村內的廟宇則會擇期陳列豐盛的祭品,并舉辦繞境、祭祀,從傍晚直到深夜,鑼鼓喧天、神轎陣頭齊出、鞭炮聲不絕于耳,信眾沿街祭拜,為當地風味十足的文化盛典。
據《馬祖日報》報道,2024年馬祖擺暝文化祭從2月20日開幕,持續至3月9日。
元宵當天,擺暝文化祭活動將達到高潮,包括南竿鄉馬祖村天后宮、福澳華光大帝廟、津沙天后宮、珠螺玄天上帝廟擺暝繞境,北竿鄉塘岐水部尚書公府、蕭王府、午沙五福天仙府擺暝等系列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馬祖鼓板樂是擺暝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據《記憶鑿痕——馬祖故事集》《連江風情》等記載,馬祖鼓板樂源自數百年前的福州。鼓板樂在馬祖又稱為“鑼鼓板”,在南竿鄉的牛角、山隆、鐵板,北竿鄉的后澳、芹壁、坂里,莒光鄉的西圻、田澳、青帆,東引鄉的樂華、中柳等村落,都發現了馬祖鼓板樂這種打擊樂的樂譜,都有群眾樂隊。
馬祖鼓板樂所用樂器與閩東各地迎神賽會踩街時“龍燈舞”(即舞龍表演)的伴奏樂器相似,由狼帳(又稱狼串、狼唱、長鼓等)、通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等組成。其中的狼帳,是由唐代“兩杖鼓”轉化而來,隋唐末五代時由南遷漢人傳至福州一帶,再傳入馬祖,所以它被視為地方民樂的活化石。(記者 鄭瑞洋)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2024全球閩商企業領袖年會在福州舉辦2024-02-22
- 迎花燈鬧元宵 交通運輸來保障2024-02-22
- 福州南街街道聯合多部門開展反詐宣傳2024-02-22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2024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22日在上下杭街區開2024-02-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