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國近代史。”正值“五一”假期,遠近而來的游人絡繹不絕,走進中國船政文化發祥地——福州市馬尾區,追尋百年船政的歷史文化。
▲5月2日,位于福州市馬尾區的中國船政文化城吸引游人絡繹不絕前來參觀。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我在馬尾挖到‘寶’了!”被馬尾船政文化所吸引的臺灣設計師高英智向中新社記者感嘆道。他2018年從高雄來福州發展,成為一名設計師和模型制作師。
如今,擺放在中國船政文化城的中國自制首架飛機——甲型一號水上教練機1∶1復原模型,就是高英智制作而成。他表示,希望通過繪畫和仿真模型等可觀、可感的形式,讓百年船政印記走出書本“活起來”。
除了甲型一號水上教練機模型,還有船政衙門、輪機車間、百年鐵脅廠舊址……在馬尾,一件件船政實物,一處處船政建筑,訴說著中國向海圖強的船政往事。
船政是清政府于1866年設置的全國唯一的專門掌理船舶相關事務的行政管理機構。一百多年前,福建船政在馬尾誕生,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
在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看來,船政大膽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設備、人才和管理經驗,設局造船、培養人才、建設海軍,迅速形成遠東規模最大的近代造船工業基地,開辦中國近代第一所科技及海軍學堂,組建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船政輪船水師,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里程碑。
近年來,馬尾持續推進中國船政文化城保護修繕項目。2023年1月18日,中國船政文化城核心區開園,分五大片區打造了生產、參觀、研學、實訓、科研等一體化活態保護與利用場景。
甲型一號水上教練機模型對面,是百年鐵脅廠舊址。這是當年船政專門制造鋼鐵船脅、船殼、龍骨以及橫梁、泡釘等物件的車間,也是中國最早的近代西式鐵構架廠房。
歷經百年滄桑,鐵脅廠僅剩鐵構架遺留至今。當地在其外圍構筑起一座鋼構架玻璃房,將原有的鋼鐵構架以文物的形式在內展出,并還原展示船政自制鐵脅和制造飛機的場景。
在這里,游人可以一邊品咖啡,一邊觀看鐵脅制作全過程。陳悅表示,船政的歷史現場不可破壞,以“大博物館”理念來保護;玻璃房就如同博物館中的一個玻璃展柜,將鐵脅廠置于其中,既保護古老的建筑結構,也可布置成展廳,實現了活化利用。
作為推動船政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基地,中國船政文化城核心區完整保留了百年前船政生產區域的格局,是中國近代工業文化遺址中的唯一。
中國船政文化城還以“一臺戲”帶活“一座城”。這臺戲就是去年底開始公演的中國首個折疊漸進式多維體驗劇、首臺船政歷史題材立體演藝秀《最憶船政》。
演出利用福建船政原有的輪機車間內部空間和車間通向江邊碼頭的外部空間,形成全新觀演路線。入場后,觀眾坐在可移動的觀眾席上緩緩前行,在80分鐘內穿越時光深入了解薪火相傳的船政故事。
不只是《最憶船政》劇場,由原馬尾造船廠綜合倉庫改造而成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以及船政書局、輪機車間、繪事院等重要工業建筑,經過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都煥發出新的生機。
“這些建筑創新性地將科技元素和船政文化相融,實現了從外貌到內在氣質的蛻變。”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楊明新表示,中國船政文化城不僅是對船政歷史的紀念,更是對船政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將致力于將船政文化推向世界舞臺。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福馬“小三通”航線旅客增長逾6倍2024-05-06
- 一周看臺:誰在浪費“善意之窗”?2024-05-06
- 全國30支隊伍在福州同臺競技 角逐“智造”先鋒2024-05-06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