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月26日電(記者 談昦玄、陳君)“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即將來臨,寶島臺灣節日氛圍漸濃,人們購年貨、話團圓,在忙碌和喜悅中準備過大年。
進入臘月,臺北保存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年味越發濃郁。“2025臺北年貨大街”開張迎客,古樸的街市張燈結彩,紅燈籠、春聯迎風搖曳,店鋪內外各色年貨擺得滿滿當當,叫賣聲不絕于耳,采買年貨的人們摩肩接踵。
“過年就是要圖個熱鬧,春節的儀式感不能丟了。”家住基隆的王原泉說,雖然近年物價連漲,網購可能更便宜、更方便,但他還是會選擇和家人一起來年貨大街采買,感受濃濃年味。
老店“聯成食品”店主丁宇漢說,年貨大街開張后,店里主打的烏魚子、干貝等特產銷量比平日多了四成。
前些年,他的店鋪是大陸游客認可的伴手禮名店,常有批量采買的大客戶。如今,大陸方面宣布將恢復閩滬居民赴臺團隊游,丁宇漢很是期待,他說,熱烈歡迎大陸游客再訪迪化街,到店品美食、話家常。
這些年,大陸的酸菜魚受到許多臺灣食客青睞,也讓年貨大街上的客家酸白菜迎來了好生意。面對春節前夕激增的客流,攤主張伽鎂不得不請家中小輩來搭把手。她告訴記者,酸白菜開胃,也適合做酸菜魚、火鍋,不少老顧客特地來買,準備為除夕闔家圍爐加菜。
臺灣百姓習慣稱除夕夜的團聚為“圍爐”,一盆暖暖的炭爐,或是一鍋熱熱的火鍋,代表著家的溫熱,團聚的暖心,是千百年珍視不變的中華傳統。
如今春節申遺成功,臺灣作家楊渡說,想必今年的春節,散居在全世界各地的華人,將要更熱鬧地歡慶了,但“這一則大好的消息,在臺灣雜瑣的新聞中被忽略了”。
然而,和春節息息相關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不可能被人為抹去和遺忘的,這是牽系著兩岸同胞情感共鳴的共同記憶。
一桌團圓飯,年味解相思。除夕夜圍爐,團聚之景、團圓之情,兩岸中國人過春節并無二致。
就在春節前夕,記者探訪出生在故宮文物南遷途中的臺灣攝影家莊靈。他回想70多年前,一家人暫居四川巴縣時,雖簡居節流,但到了春節,母親會帶孩子們往返三四個小時前往鄉村的集市買肉,以松柏枝熏制臘肉,為年夜飯添香。父親則自野外折梅幾枝,寫下春聯,“山中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遷居臺灣后,莊家人仍保持著在大陸過年的習俗,寫春聯、拜大年、包餃子、熏臘肉、喝白酒,對祖先牌位上一柱清香,不失不忘。
插花過年如今依舊。為迎接采買年宵花卉的人潮,臺北假日花市節前推出“福蛇送喜百花開”花卉展,并延長營業時間。
蝴蝶蘭、富貴竹、金桔樹等植物被布置上喜慶的春節飾品,成為搶手年貨。花店“如意蘭園”的高小姐告訴記者,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購買色彩喜慶、造型別致、寓意吉祥的盆栽,擺放在家中,能在寒冬中帶來盎然春意,撫慰人心。
火樹銀花不夜天,人間燈火最美時。蛇年近了,臺灣的年味里少不了花燈的璀璨。“2025臺北燈節”自1月24日起提前點亮,為蛇年春節營造濃厚的團圓氛圍。在西門捷運站附近,不少人駐足于“白蛇傳”花燈周圍,重溫中華傳統民間故事,拍照合影,成為景中人。一年一度的臺北燈節將于2月2日正式登場,分別象征財、旺、滿、吉、富、福的福燈組“六小福”將隨機現身展區周邊及商圈,為民眾送上團圓美滿的福氣。
臺灣今年春節假期從1月25日至2月2日,頭尾都會迎來類似大陸春運的交通高峰。長假首日,南下人流、車流漸增,部分路段開始擁堵。在臺北車站,記者遇到了許多即將返回老家過年的人們,滿載年貨而歸,臉上寫滿了欣喜。
長途奔波,只為了和親人一聚。每年春節,臺灣有幾百萬人返鄉團聚,只為滿足“回家團圓”這個中國人共同的樸素愿望。在廣東工作的簡先生25日登上了從臺北回花蓮的列車,家鄉有等他歸來的父母和女友,他的行李箱塞得滿滿當當,里面有給親友們購買的鞋子,還有家人們想吃的新疆大棗。
“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迎新年,但中國年是不一樣的,人們要闔家團圓。春節,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和民俗。”莊靈說。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臺灣臺南再發有感地震2025-01-26
- 臺胞:在平潭有家的溫暖2025-01-26
- 節儉不減喜慶氛圍 春節儀式感如何“經濟適用”2025-01-26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新春走基層丨在榕臺胞共迎新春佳節:敘鄉情 2025-01-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