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3月7日電 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座談會7日在臺北舉行。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在會上發言時說,兩岸雖社會制度不同,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互助合作、振興中華。
馬英九表示,以“九二共識”作為互信基礎,兩岸可以推動交流合作。但2016年以來,因民進黨當局拒絕接受這一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關系顯著倒退。長遠思考兩岸關系,雙方應攜手前行,用對話代替對抗,實現互利雙贏。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臺籍教師王文隆說,孫中山《實業計劃》中提出的許多愿景今天都已在大陸實現。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受到過中山先生的指引,孫中山思想仍在兩岸社會發揮影響力。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主任、副教授倪仲俊表示,孫中山思想帶有強烈的反霸權、反殖民意涵。比較東西文明,孫中山提出其中差異在于“以德懷人”和“以力服人”,于是將流傳經久的儒家價值觀作為建構現代國家的秩序基礎。直至他去世前,即使中華民族未能恢復其世界地位,但孫中山始終認為“中國必將復興”。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說,孫中山作為中國現代思想和行動先驅者的地位難以撼動。他本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為中國人的奮斗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參會的臺灣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李建榮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彼時的中國被列強環伺,軍閥混戰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孫中山在1924年發表北上宣言,原本希望通過共商國是,對內謀求國家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
李建榮提到,2008年至2016年,兩岸通過協商談判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其前提是雙方均承認體現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對話、往來有了政治基礎。“孫中山先生的主張對于當前兩岸關系仍具有啟示意義。”
1925年3月12日,北上不久的孫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座談會由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臺灣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舉辦,1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并發言。
責任編輯:莊婷婷
- 臺胞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愿做好“連心橋”“引路人”2025-03-08
- 兩岸同胞福建湄洲島共慶婦女節2025-03-08
- 向世界傳遞“中國信心”——海外熱議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2025-03-08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王毅: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2025-03-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