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27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姚德純 文/圖)進入7月以來,驅車取道永春縣縣道349線橫口鄉福云段的游客多了起來。這條通往紅軍舊址的路上,路旁隨處可見鮮艷醒目的“紅色”雕塑。飄揚的紅旗、金色的號角……讓人感受到濃郁的革命氣息。
橫口鄉是永春的革命老區,是紅軍駐軍訓練與古田會議醞釀地之一。1929年8月,朱德率紅四軍二、三縱隊3000余名將士來到橫口鄉和一都鎮駐軍休整。今天,人們正致力于保護當地留下的紅軍印記,傳頌紅軍故事,傳承紅軍精神,讓這段難忘的歲月銘記在后人心中。
紅軍樹下,紅軍風范憶不盡
“想不到這里朱德來過!”和朋友自駕前來的陳先生來自福州,“村口的紅豆杉、附近的龍興巖,乃至村里的郭氏家廟革命歷史博物館和烈士墓,都留下朱德和紅軍的印記。”
在79歲退休教師林興陣的引導講述中,那段紅色歲月徐徐展開。
1929年春,朱德率紅四軍從井岡山挺進閩西,解放龍巖、永定、上杭等大片土地,閩西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蔣介石慌忙調集贛、粵、閩的國民黨軍隊2萬多人進行“三省會剿”。朱德率隊開赴閩中,牽制和分散“會剿”兵力,8月22日開抵永春縣橫口鄉福鼎(福鼎包括現在橫口鄉的福中、福聯和環峰三個村)進行休整、訓練。28日,部隊到達一都鎮住宿一夜,29日離開永春。
在福中村口,一株栽植于唐末的紅豆杉巍然挺立著,蒼勁而魁梧。樹干基部木質已經腐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樹洞,成為獨一無二的“樹中殿堂”,可同時容納10余人。“這是一株紅軍樹,當年朱德曾在這株樹下,與紅軍主要干部研究作戰計劃。”林興陣說。
“他體魄魁偉,面部寬闊,身穿苧麻夏衣,頭戴斗笠,腳穿草鞋,常和老百姓說長道短。”朱德給當地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年后,大家還清楚地記得當年43歲的他平易近人的模樣。
紅軍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買賣公平。至今,當地還流傳著“南瓜地里長銀元”“紅軍井里取水喝”等許多紅軍故事。
“紅軍采摘地里的南瓜,一時找不到主人,就把銅板放在南瓜蒂上。紅軍初到時,有的店鋪顧不上關門,東家就逃走了,戰士們就代為守護。有位戰士從一家貨架上取走一盒火柴,留下銅板并壓著一張紙條,上寫‘老板不在店,火柴一盒三分’,店主發現后贊嘆不絕,至今仍是這一帶家喻戶曉的佳話。”林興陣介紹說。當地還有順口溜:“民軍一到,禍降三都。紅軍入境,造福各戶。秋毫不犯,大眾歡呼。紅軍宗旨,百姓擁護。”
郭氏家廟肇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10多年歷史,為兩落、雙層、兩檔的閩南古建筑。當年一部分戰士駐扎在郭氏家廟,設立紅軍印刷所。朱德曾三次在家廟前召開群眾大會,號召勞苦大眾團結起來打倒土豪分田地,建立“世界大同”的人民政權。現在家廟大廳里仍完好地保存著兩條紅軍標語。
1929年8月28日,朱德率領這支紅軍離開橫口,留下數支步槍和一匹小馬駒,送給當地群眾。40多名重傷病員和400塊銀元,交托給群眾治療看護。這些重傷病員被安置在郭氏家廟,得到細心醫護,不少人很快康復歸隊。一些戰士因傷情較重去世,群眾還按照當地習俗祭奠后收殮。為紀念他們,當地還建立了一座紅軍烈士紀念碑。
紅軍井邊,紅色精神唱不完
福中村這段朱德與紅軍的印記,也讓古老山村成為永春縣的一張紅色名片。為了留住這段不平凡的歷史,近年來,橫口鄉保護開發了朱德紅軍舊址、紅軍烈士墓、紅軍井、紅軍醫療站、紅軍標語墻等革命歷史景點。
“福中村海拔820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85%,是一個天然氧吧,2016年被確定為‘國家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橫口鄉黨委書記梁建兵介紹說,當地致力于修繕紅軍舊址、擴充革命烈士紀念館,并建設了紅軍廣場和紅色景觀雕塑等項目,突出紅色旅游主題,圍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紅色精神,挖掘紅色景點的歷史文化內涵,全力打造以紅色旅游為主題的美麗鄉村。
郭氏家廟是省級黨史教育基地,廟前豎立著一尊3米高的朱德塑像,并建設有紅軍文化浮雕長廊。家廟內設“紅軍紀念室”,櫥柜里陳列著當年紅軍用過的馬燈、草鞋,贈給當地群眾的步槍、長衫、筆,甚至還有給老百姓留的欠條。“許多單位和個人都會組織來參觀學習,感受紅色文化。”梁建兵說。
趁著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火熱的東風,鄉里正在開發尋找革命標語、攀登鼎山重走紅軍路、吃紅軍飯重溫革命生活等互動體驗項目,打造“感受青山綠水、追尋紅色印記”的全新紅色生態文化之旅。
比如,建設“紅色印象民宿”、紅軍食堂,利用原有地貌特征,用黨徽標志來制作攀巖點,打造寓教于樂的紅色攀巖。
“我們還依托朱德紅軍舊址、革命紀念館等打造‘紅色文化大講堂’,邀請老紅軍、老黨員為游客講黨史、上黨課。”梁建兵說,橫口鄉收集了朱德駐軍時的事跡并編成書籍,常年播放以歌頌朱德駐軍愛民為內容的紅色歌謠,豐富紅色旅游文化內容。
此外,占地六畝半的朱德主題公園設置了1200平方米的革命將領及蘇區文化展示區,設有革命將領情景小品、模擬兵工廠及紅軍宿舍;龍興巖前4000平方米的場地,打造為“紅色閱兵廣場”;朱德舊居美魁堂則修繕為“朱德生活展覽館”。豐富的內容,讓陳先生一行嘖嘖稱贊:“下次要帶孩子來感受這里的紅色文化氣息,讓他們在游玩中記住光榮歷史,激發他們的學習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