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僅鄉村旅游一項,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累計接待游客18.3萬人次,為村民直接增收900多萬元;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186元增至2019年的14777元。這是曾經的“五無鄉”——下黨鄉的歷史巨變。
20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主題記者見面會在下黨鄉舉行。鄉黨委書記項忠紅說:“下黨有今天,皆因路通了。”
下黨鄉位于閩東與浙西交界處,曾經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由于沒有公路,生產生活全靠肩挑背馱,群眾心中曾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養大豬。
1991年,下黨鄉第一條公路建設完成,打破了“五無鄉”的歷史。“現在,下黨的交通變得四通八達,有五條進鄉公路。此外,進鄉公路省道S207線正在建設當中,有望在國慶期間通車。”項忠紅說。
路通了,產業就活了。“借助公路,‘養在深閨待人識’的生態農產品走出了大山,走進了千家萬戶。”項忠紅說,2015年初,下黨鄉注冊了“下鄉的味道”公共品牌,植入消費扶貧理念,開創了全國第一個扶貧“定制茶園”,即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實現茶園管理的可視化、可追溯,讓品質茶葉“走出去”。這幾年,在原有基礎上,下黨鄉又深化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把全鄉的茶農納入合作社管理,并為茶農提供高于市場價20%的茶青溢價補助和年終分紅。目前,該模式已推廣到全鄉3800多畝茶園和茶場,社員增加到609戶。
路通了,游客也來了。下黨鄉依托自身優勢,著力發展鄉村旅游,使得綠水青山、人文歷史開始顯現旅游價值。
“我們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單拱跨度世界最大的貫木拱廊橋鸞峰橋,還有‘百口同堂、五代同居’的優良家風等,這些都給游客留下了深刻記憶。”項忠紅說。
游客的到來也促進了一批農家樂、民宿和旅游業態的發展。據統計,目前下黨共有民宿20多座200多個床位、農家樂9家,可同時接待1200多人。
項忠紅說,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下黨鄉積極盤活茶產業、旅游業態和民宿產業等,有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2018年,下黨鄉成功“摘帽”,目前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17戶508人全部脫貧。(蔣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