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7月28日訊(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 實習生 林思佳 海峽網記者 陳娜 實習生 林婷婷 文/圖)標準的清式院落、仿西式建筑紋飾的欄桿,呈現了中國傳統民居與西方建筑風格的“無縫對接”,一如嚴復中西合璧的人生基調。初入嚴復翰墨館,館內陳設了館長從各地收集而來的嚴復的作品真品,內部建筑也滲透著嚴復足跡。嚴復翰墨館內介紹了嚴復每一階段的人生經歷,游歷一遍下來,似尋味著嚴復的傳奇一生。
“須知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須知人要樂生,以身體健康為第一要義。須勤于所業,知光陰時日機會之不復更來。須勤思,而加條理。須學問,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圓滿。事遇群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群重,更切勿造孽。” 這是翰墨館內掛著的嚴復遺囑,字字鏗鏘,令人不禁駐足沉思,追溯著嚴復一生所求。他耗盡畢生精力研究生物學、邏輯學、法學,并走上翻譯道路,為國民開啟思想的大門;他從西方采摘來自由、民主、平等的種子,致力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種出花朵;他在動蕩不安的年代仍告知國民要熱愛生命,健康的體魄才是一個國家和國民強大的基礎,他的睿智和大師情懷令人動容。
勵志少年嚴復的探索之路
1854年1月8日,嚴復在一個醫生的家庭出生,嚴復的祖父與父親都是鄉間名醫,父親嚴振先有很深的國學造詣,人稱“儒醫”。從小,嚴振先對嚴復的教育就特別嚴厲,為他延聘名師,悉心管教,使他打下了扎實的國學根基。嚴復五歲時,就開始學習四書五經,七歲時,嚴復就到私塾學習,再加上父親的輔導,打下了較好的學業基礎。
嚴復九歲時被父親送到“宗彝書館”去念書。“宗彝書館”的教師黃少巖在當時是一個學識淵博,思想明達的名師,但教學環境卻非常差,書館設在一個戲班的樓上,戲班經常要在上半夜排練,免不了鑼鼓喧天,黃少巖為了不耽誤嚴復學習,就讓他在上半夜先睡覺,等下半夜戲班彩排結束后再起來讀書。
嚴復11歲時,嚴振先又將黃少巖聘請到家中教學。黃少巖對嚴復管教嚴格,除了教嚴復經書外,還給他講宋、元、理學案和典籍,這些知識為他后面在學術研究上打下了基礎。同時,黃少巖還經常講述明代東林掌故,東林黨人不畏權奸、剛直不阿的精神和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都令嚴復肅然起敬,終身銘記。嚴復一生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強烈的憂患意識、批判精神、變法主張等無不與他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息息相關。
1866年,嚴復才12歲,父親嚴振先因搶救霍亂病人而受到傳染,不治身亡。家里的頂梁柱倒下,一家人在經濟上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家境貧寒,嚴復無法繼續走科舉入仕之路,恰在此時,福州的船政學堂正在招生,學堂不但供給衣食住,每月還有四兩紋銀的補貼,嚴復便決定前去報名。
福州船政學堂此次招生考試的試題是《大孝終身慕父母論》。對于剛失去父親的嚴復而言,對這樣的考試題目,便觸景生情,文章寫得情文并茂,讓當時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大贊好文,并以第一名的成績錄取為后學堂首屆學生。
嚴復在馬尾船政學堂主要學習駕駛專業,五年后以優等成績畢業。在福州船政學堂學習的幾年中,嚴復不必為自己的衣食操心,每月還可將學堂補貼的四兩紋銀悉數補貼家用。由于嚴復在學堂的學習成績屢列優等,不論是月考還是大考,都獲得許多獎學金,他就把這些紋銀寄往家中幫母親維持生計,因此更得沈葆楨的賞識。
遇人生貴人 引探尋西方富強奧秘
1877年,又是嚴復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他被幸運地選中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到普茨茅斯海軍基地實習三個月,隨后經考試,被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錄取。在英留學期間,嚴復“考課屢優等”,因此有很多時間到倫敦各大圖書館閱讀西方資產階級學者的著作。同時,他也幸運地遇見了自己的人生貴人——接待自己的大使郭嵩燾。
1878年2月2日是農歷除夕,郭嵩燾在中國駐英公使館設宴款待遠道而來的學子,嚴復等六名學生出席了郭嵩燾舉行的小型宴會。席間,郭嵩燾詳細詢問了學生在英國的學習情況。嚴復向郭嵩燾介紹了在軍校學習的情況,尤其對于英國教官教授通過掩體鍛煉身心體魄的的方法贊不絕口。郭嵩燾一邊聆聽一邊不住點頭,暗自贊嘆面前的這個年輕人日后定當是馬群中的千里良駒。郭嵩燾是非常有眼光、思想開放又識才的人。雖說兩人年齡差距甚大,卻難得的成為了聊得來的朋友,郭嵩燾特別珍惜嚴復這一人才,而嚴復又非常崇敬亦師亦友的郭嵩燾。
每到周末,郭嵩燾都會邀請嚴復前往大使館,與嚴復交流這一星期學習的書籍并分享感受。同時,郭嵩燾認為讓這樣一個有才華的人去英國的各個領域都接觸一下,可能對今后的中國是非常有益的。于是,他就安排嚴復到英國的監獄、法庭去參觀,到政府去考察,尤其是英國法庭里的被告可以與法官進行辯論,這與中國法制是截然不同的,這些對于當時的嚴復來說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了。所見所聞讓嚴復慢慢認識到,英國為何會如此強大,它除了在技術方面先進,更貴于有良好的法治制度。于是,他開始了解到中國社會制度的缺陷并尋求如何使自己祖國擺脫積貧積弱狀況的方法。
翻譯《天演論》敲響民族危亡之警鐘
40歲不到,嚴復就當上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辦(相當于校長),但他仍未得功名。嚴復也不免“流俗”,前后參加了四次科考,最后一次落榜已是40歲。而在這之后的一年,中國甲午海戰戰敗,使嚴復感受到了國危民困的切膚之痛,也喚起了他救亡圖存的激情和勇氣。
在甲午戰敗的大背景之下,嚴復要用一部譯作告訴國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反對頑固派的保守思想,向國人敲響祖國危亡的警鐘,于是他開始翻譯《天演論》,他相信赫胥黎關于生物發展的規律,認為世界是一個大競爭的局面,在競爭中,唯有強者才能生存,否則就要滅亡;他宣揚“適者生存”的絕對性和“與天爭勝”的必要性,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是“進者存而傳焉,不進者病而亡焉”,民族的自決自救、奮發圖強,是《天演論》所演繹的主旋律。
《天演論》一問世,國人如獲珍寶,成為當時一本十足暢銷的書,也為日后維新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初見此譯稿時,發出“眼中未見有此等人”的贊嘆,稱嚴復“翻譯《天演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梁啟超讀到《天演論》譯稿,未待其出版,便對之加以宣傳,并根據其思想做文章。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影響不只是一時,而是幾代人。
除了思想上的影響,嚴復在翻譯界同樣極具盛名,他的翻譯考究、嚴謹,每個譯稱都經深思熟慮,他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后世的翻譯工作產生深遠影響。嚴復在翻譯時并沒有對原書照搬直譯,而是根據需要選譯了其中的一些部分進行,內容上有增減,有改造,且多有“按語”形式的創造性發揮。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嚴復,那便是‘愛國’”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嚴復,那便是‘愛國’,愛國表現在小愛與大愛,小愛是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妹妹、愛自己的妻子;大愛是愛群體,愛國家。不僅嚴復如此,嚴復對子孫的教育亦是如此,所以說嚴復的后代身體里流淌的是愛國的血液。” 日前,嚴復侄孫、福建省委黨校教授嚴以振對記者如是說道。
嚴復的一生都在為民族存亡而憂思、而探索、而奉獻,他的愛國情懷是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共識。他的博愛、他對子孫的博愛教育也亦令人動容。嚴復對家中、嚴氏宗親甚至是村中會念書的小孩都會進行資助與培養。據嚴以振介紹,其祖父與嚴復兄弟之情甚好。1919年其祖父過世,留下三位年幼的孩子,嚴復便承諾會盡力培養其父嚴家理至成年再歸還其祖母。而不盡人意的是,1921年嚴復過世了。但是此時,嚴復大兒子嚴伯玉挑下重擔。在嚴伯玉嚴格良好的教育下,嚴家理終于在1932年考上北京大學,成才后報效社會、振興嚴氏家族。
嚴復侄孫、福建省委黨校教授嚴以振
無獨有偶。嚴復的第四個女兒嚴眉男是上海血液研究所權威的血液研究專家。當她聽聞嚴教授的父親被打成右派,開除公職送去勞動教養,且留下五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時,她義不容辭地伸出援助之手。她一邊寫信安慰嚴家理,一邊為其家中寄去資助。特別是當時嚴教授的弟弟嚴以京恰逢上幼兒園之際,嚴眉男承擔了其所有的學費,不僅如此,嚴眉男還時常從上海寄來面粉、豬油等糧食以解嚴教授家中的燃眉之急。
如今的嚴以京已長成國內外著名的物理化學家,他是第一批公派前往美國學習的留學生,留美多年,卻在祖國需要之時,義不容辭地放下一起回國、服務祖國。嚴教授說,這正是受嚴復的影響,嚴復的愛國情懷讓我們每一個嚴氏子孫都銘刻于心。
嚴氏家風:勤業重群冠中西 待人誠懇講真話
勤學勤思、敬業樂生、學貫中西、愛國奉公等是嚴氏子孫共同擁有和遵守的人生態度和處事原則。嚴復一生心系國家、民族命運,在遺訓中仍將國家之事擺在第一位,他要兒女們時刻牢記:中國人當以中華傳統文化和禮儀規范為根本,以國家為先,以群體為重。那份充滿智慧的遺訓,是沉淀在嚴氏后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拓寬嚴氏家族成員生命廣度與深度的基石。有了這樣的文化基因,出愛國將領,出兩院院士,出教育專家,都水到渠成。
嚴氏家風的一脈相承也正源于嚴復一點點注入的教育。在孩子的學習上,他雖是將西學介紹到中國的先驅,卻始終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為他們規劃了“先中后西”的成才之路;在為人處世上,他為孩子訂立的標準可以概括為兩個字:“勤謹”。在嚴復看來,“勤”代表了恒心與毅力,是求學立業所應具有的基本態度,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子女的殷切希望,他在家書中提醒三子嚴叔夏當勤勉好學。“謹”為專心,這在嚴復看來是治學做事的關鍵,他在書信中也同樣告誡孩子們,要做到“謹”,必須耐得寂寞,守得孤獨,以無所畏懼之心,以嚴謹求實的態度,一點一點朝目標前行。
求實,對于嚴氏子孫而言,這不僅要落實在學習上,更要落實在為人處世上。據嚴教授介紹,待人誠懇講真話是他們嚴家的傳統基因!當時嚴復的三兒子嚴叔夏因懷著對共產黨的滿腔熱情而被周總理任命為福州市副市長,而正因為他敢于講真話而遭受打擊,他因看不慣一些生活不檢點的官員的作為而敢于提出批評,最后被打成右派。即使如此,嚴家人也從不畏懼,寧可不講話,都要講真話,這是率真的嚴家人所遵從的原則。
中國歷來重視家教和門風。嚴氏家風的締造與傳承,是歷代家族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嚴復的言傳身教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正是在他的帶動下,嚴氏家族愈加綿延昌盛、繁榮興旺。
責任編輯:楊林宇
- “嚴校長”的故事“圈粉”海內外2017-02-13
- 福州上岐嚴復家訓家風館開館 吸引黨員干部參觀2016-09-21
- 福州人傳承弘揚嚴復思想:培養越來越多“嚴校長的學生”2016-09-05
- 最新原創新聞 頻道推薦
-
海峽大學生籃球賽昨日開幕 搭建兩岸體育交流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