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經”
武夷山朱熹
沿福建的母親河閩江溯源而上,進入連綿起伏的武夷山脈,在這片青山綠水間,保存著一座獨具特色的千年古村——五夫。紫陽樓、朱子巷、興賢書院、朱子社倉……走進五夫,就走近了理學宗師的傳奇人生,誦讀《朱子家訓》,品味一代大儒的家國情懷。
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直到晚年遷居建陽,在此樓堂住了近50年。
朱熹集北宋以來理學思想之大成,奠定了閩學在中國思想文化長河中耀眼的歷史地位,福建從而贏得了“海濱鄒魯”的盛譽。因為有了朱熹在碧水丹山之間“琴書五十載”,武夷山由此閃耀著“道南理窟”的榮光。
武夷精舍又稱武夷書院,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五曲溪東,隱屏峰南麓,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所建,為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
一代大儒朱熹把儒學精華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規家訓之中,寫就三百余字的家訓名篇《朱子家訓》。八百多年來,朱熹后裔繁衍生息,已歷經三十多代,子孫遍布各地,達數百萬之眾。然而不管身處何處,《朱子家訓》始終是朱子后裔共同的人生指引。
朱熹家訓摘選
【修身】
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
【齊家】
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
【守正】
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崇文】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尚德】
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
【擇友】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
程門立雪千古美談 廉儉耕讀砥礪后世
三明楊時
“皚皚大雪掩雙膝,默默侍立候先賢;為何相對不相見,冰心一片可問天。你的癡情你的夢,閩學輝煌三百年;昨天雖已隨風去,黃河長江天共遠。”
“程門立雪”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個傳為美談的典故,這首《程門立雪》歌,唱的是楊時求知若渴、尊師重道的情景,它是楊時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將樂南口鄉蛟湖村楊氏宗祠
楊時回到福建后,形成了一系列的閩學成果,被后人尊稱為“閩儒鼻祖”。將樂楊氏家訓最早見于楊時親自主持編修的宋版《弘農楊氏族譜》,此后楊氏家訓內容不斷豐富擴展,日趨完善,成為楊時家風文化的一個靈魂,潛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著楊氏后人。
楊氏族譜
楊氏家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勤耕讀】
此日不再得,頹波注扶桑。躚躚黃小群,毛發忽已蒼。愿言媚學子,共惜此日光。術業貴及時,勉之在青陽。行已慎所之,戒哉畏迷方。
【務勤儉】
富貴如浮云,茍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所逢義適然,未殊行與藏。
【禁非為】
守法奉公,全軀保身之要道。滅理犯義,虧體辱親之污行。工、農、商、學、兵,各有本業,為官為民,社會之分工。偷搶嫖娼,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
家傳一首冰壺賦 庭茁千尋玉樹枝
安溪李光地
鼓聲朗朗,響聲陣陣。每年農歷五月廿八及九月初六,福建泉州安溪湖頭鎮李光地故居——新衙里都會呈現出一派熱鬧景象。前一個日子是李光地的忌日,后一個日子是他的誕辰。每到這兩天,來自各地的李光地后裔齊聚一堂,緬懷先人。
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
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厚庵,清朝理學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編修、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一生清正有為,康熙評價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
李光地故居內“夙志澄清”匾額
李光地以身作則,憑借家訓族規、村規民約,不僅約束了族人,還改善了鄉里的社會習氣。據記載,明清時期,湖頭古鎮曾出現“四世十進士七翰林”的科舉盛況,先后出現了1位宰相、4位總兵、99位舉人,入仕100多人。李光地后人繁衍至今已有15代左右,大部分集中在湖頭鎮,他們秉承家訓族規,努力在各行各業取得新的成就。
李光地《家訓·諭兒》
李光地家訓族規摘選
【勤讀多記】
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遍,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
【感念祖德】
昔吾祖念次府君,起家艱難。遂輟學營生以養親,溪谷林麓之間,顛沛萬狀。至狀歲漸贏。然自五十以前,率百里徒步不肩輿。嘗曰:非力不能乘,念親苦也。
【謙恭守業】
譬諸花木,不沖寒犯,則其根可護;譬諸爐炎,不當風揚之,則火可縮。收斂約束,和順謙卑,此所以護其根而縮其焰。況乎唯桑與梓,古人必恭,巷路鄉鄰,孰非親串?
【警誡妄為】
吾等老成尚在,決不爾容,況乎不類子弟,每借吾形似以犯法理,爾不為吾顧名節,吾豈為爾愛性命?國憲有嚴,亦必不爾寬也。
【淳化鄉風】
賭博廢業啟爭,乃盜賊之源,鄉里此風尤盛。以后須嚴察嚴拿,送官按律究治。
叔侄名臣 謙謹為官
漳浦蔡世遠 蔡新
美麗漳浦,一座千年古縣,“一村兩帝師、叔侄皆名臣”的故事在這里廣為傳頌。故事中的蔡世遠和蔡新叔侄二人,分別是乾隆和嘉慶的老師,身后均被冊封為太傅并賜謚號,詔令入祀賢良祠。
俯瞰漳浦縣下布村
回望這“一門兩帝師”的成長成才,蔡氏一族的家規家訓發揮著重要作用。蔡世遠著有多篇關于家規家訓的論述,具有代表性的有《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寄示長兒》《跋祖祠規條》等。
蔡新故居內景
蔡新繼承蔡世遠家訓,在“守志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要修身養性。他信守“篤操持,不矜張”,其日常教育族人的“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身居宰相,家屬縣令”等點滴教誨,被后人整理匯編成《蔡新家訓》。
蔡氏家訓由此漸成體系,滋養著一代代蔡氏后人賢聲大顯,人杰輩出。
蔡氏故居
蔡氏家訓摘選
【嚴辨義利】
愿諸子弟篤倫理之際,嚴義利之辨。現在居家處世何若,將來居官理民何若,醇此孝恭之念,守其廉潔之操。
【父慈子孝】
愿諸為父兄者,各宏裕其量、洗濯其心,去其斤斤沾沾卑卑之念,常存此藹然惻然惇然之心。
【勤儉持家】
人有常業,必興其家。忠厚居心,天必福之。勿以氣凌人,勿貪其非有;勿為賭蕩不法之事,勿為游手無常之人。
【謙謹為官】
“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身居宰相,家屬縣令。”
壯哉我大福建
10大名門
您覺得哪個最有人氣最旺?
歷史如洪流,滾滾而去
而這些精神血脈就是能在洪流之中
扎深根,繁枝茂
生生不息,永世流傳
這就是家,這就是傳承
你家有什么樣的家規家訓?
一起來分享分享吧!
海峽網新媒體部 出品
出品人:張文琦
綜合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江南都市報、百度百科等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原創新聞 頻道推薦
-
海峽大學生籃球賽昨日開幕 搭建兩岸體育交流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