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3》
作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每年3月15日,最為吸睛的莫過于各種打假活動。作為消費者,吃到假食物或者買到假商品,我們可以投訴維權;但是當我們享受“精神食糧”,看到“假電影或者電視”時,難道就只能自認倒霉,申訴無門嗎?
畢竟,在當今的影視行業,我們已然對數據造假司空見慣了。2016年《葉問3》被監管部門查出3200萬元的虛假票房以及5600萬元的發行方自購票房;2015年創造票房紀錄的《捉妖記》,更是因為數據造假,導致國外權威票房網站Box Office Mojo宣布不再提供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數據,因其缺失“一致和準確”的數據來源。
電視行業也無法獨善其身,據報道,目前購買收視率的價格已攀升至每集30萬至50萬元人民幣,一個衛視頻道全年需要支付40億元用以收視率造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難怪,消費者看完票房過億的電影或者收視率前十的電視劇時,總是懷疑自己看的是和別人不一樣的假電影或者假電視。
真法律
劉俊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影視作品也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
新京報:觀眾作為消費者,消費精神產品是不是也要得到一些保障?在假數據橫行的環境里,我們算不算被侵權?
精神產品也是商品。也適用市場規律、包括供需規律,所以完全被《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調整,也就是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商品服務包括影視作品。
所以影視作品的消費者當然也享有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安全保障權。如果有的院線、網站平臺造假,故意用注水數據、刷數據、票房注水,這實際上就構成了欺詐。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買了一百塊錢的票有權要求一百塊錢退回來。在加賠三百塊錢。
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懲罰性賠償,在狠狠制裁失信者、充分補償受害者、觀眾、有效激勵維權觀眾、警示影視行業,同時激濁揚清。
應讓影視行業的失信者付出經濟代價
新京報:全國人大代表、編劇趙冬苓提出,對于抄襲作品、票房注水和刷數據等問題,“建議使用刑法處罰”。什么亂象都想依靠入刑來解決,現實嗎?
盡管我贊成重典治亂、猛藥去疴,但“重典”和“猛藥”不光限于刑事責任。更重要的應該是激活民事責任。只要讓受害的觀眾拿到真金白銀的賠償,真正讓造假者、失信者付出他不愿意承擔的經濟代價,效果應該就非常好。
我們常說,市場有眼睛,法律有牙齒。要擦亮市場的眼睛,也包括讓消費者在選擇演示作品的時候呢多個心眼兒,看好錢袋,理性選擇自己喜歡的影視作品;磨煉法律的牙齒,既包括傳統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也包括現在的信用制裁機制——不僅丟人現眼,并且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除此之外,規制影視市場亂象,還需要創新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機制。比如說失信作品的制片人或者導演等主創,將來再投資、再拍攝其他片子的時候,主管部門就心中有數了——許可都麻煩,更別說申請相關貸款、參與政府采購市場、參加五個一工程等等,將來恐怕都無緣了——相當于我們法院處理“老賴”一樣。讓失信者付出代價,讓誠信者獲得通行證。這樣才能讓影視作品釋放正能量、清除潛規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于優秀影視作品需求越來越多。其實好作品不愁不叫座,犯不著采取三十六計啊、厚黑學等不誠信的營銷手段——藝術家應該是有良知的。并且,影視數據造假這個問題,也不是到了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才應該關注。這是關乎我們的影視行業、影視市場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大問題。我的想法,是希望創造一個“觀眾友好型”的中國影視市場,真正讓創作各方、普通觀眾共享。
假數據
呂宇翔(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
影視數據要監管,觀眾提高素養也很重要
新京報:兩會期間,影視劇票房注水、刷數據等問題被多位委員提出。這個問題,能否通過技術來解決?
比如說一些數據平臺,通過算法能夠把一些不正常的數據過濾掉。這在技術上早就實現了。要發現假數據其實也不難,問題就在于,誰去公開呢?做這些事都是需要成本的,一次兩次可以,長此以往肯定沒有人(或機構)吃得消。
數據平臺就是市場的一環,所以這個問題不僅是數據平臺的事,也是一種市場手段。從業者不過是在利益驅使下,利用了一些可以鉆的空子。況且沒有哪種算法是完美的,都會有缺陷,只要市場有需求,總會有那么些人利用它達到市場目的。這是一個產業鏈,但是光批判他們而不引導受眾——即提高觀眾審美和分辨優劣的能力,這個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
數據平臺并未被壟斷,影響力大小不同
新京報:有委員提出“應打破壟斷,引入實時收視率等新的數據統計方法,實現多種收視率調查模式并存的科學體系。”你能具體解讀一下嗎?
其實現在運營商和廣電系統、各媒體平臺都有自己的數據庫,一旦都公開又可能引起別的矛盾。官方數據比如一些收視率調查公司,在不同城市的樣本其實特別少,用這樣的小樣本在大區間內來解讀一個問題,能反映一個趨勢,但不能用這個樣本來深究具體細節。
如果你覺得公開平臺的打分、票房數據水分很大,其實也不是只有一家平臺。一些研究機構也有自己的監測,但他們的數據一般又不是完全開放的,影響力不大,但可能會有一些專業人士參照。
不能事事依賴監管部門
新京報:治理影視數據造假,能否依靠政府建立第三方數據平臺?
這就回到第一個問題,如果政府主導,政府投錢來做平臺或者投入人力去監管,這個錢投給誰?是不是還要新設一個職位?我個人認為不能什么事都讓政府去做,有市場機制就讓市場去運行、解決。就這個問題而言,官方的責任——政府也好、媒體也好,應該是提醒觀眾不可盲目輕信數據。如果明知道造假嚴重,這個內容本身也不好,作為觀眾你就不要去看。這是個人的媒介素養問題。
總之,我們不能一邊呼吁簡政放權,一邊又出了什么問題都讓政府去解決。建立第三方數據平臺這類問題,沒必要給管理部門徒增工作量——并且還不一定做得好。
發現“假收視率”,你能做什么?
主管部門
2017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有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行為,擾亂電影市場秩序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根據具體情況處以罰款,并可以根據情節嚴重程度不同,對其采取責令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等措施。
消費者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應當真實、全面地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信息,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而消費者也有權檢舉、控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因此,當我們遇到相關經營者,在影視宣傳和推廣的過程中,使用虛假數據進行宣傳時,我們除了如實寫影評,還可以向相關部門檢舉。 小?。ǚ▽W碩士)
(責編:大發)
責任編輯:海凡
- 雙十一購物節,手機銷量的最大贏家是錘子堅果Pro22017-11-11
- 錘子堅果Pro 2,我覺得不行,但錘子科技這次要成2017-11-11
- “劉海”問題尚未解決,剛拿到iPhone X的強迫癥患者哭了2017-11-10
- OPPO R11s上午十點火熱開售,線上線下同步開啟2017-11-10
- 騰訊視頻動漫宣布引入《名偵探柯南》全部劇場版動畫獲點贊2017-11-10
- 最新娛樂新聞 頻道推薦
-
林志玲言承旭再傳復合!兩人分手原因曝光,往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