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月22-27日),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攝制,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世界首部人工智能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在深圳衛視播出。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時而制。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進入21世紀以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這個關鍵性的變革時期必將載入人類史冊,對中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六集共300分鐘的紀錄片《創新中國》以具體故事作為講述的載體,片中既有中科院院士這種科技領軍人物對科技發展的探尋,也有普通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機駕駛的故事,還有樂凱膠卷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利用核心技術轉型的歷程。
主持人匯聚
美好的愿景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正是以此為目標,歷經一年半的精心打磨,在全國各地、各個行業,甄選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故事,展示了近年來中國科技領域的重大進步,打造了一部既富含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關懷的精品紀錄片。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確實顯得頗有些“另類”,它把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試圖打通這兩個看起來完全相異的領域,讓人們從中獲得更為完整和豐富的體驗。“這是一次嘗試,”制片人劉穎表示:“我們只是先行者。”
劉穎透露,片中的每一個故事幾乎都充滿了“坎坷”和“磨折”,而這些戲劇性并非刻意為之,實際上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重大科技項目的非凡歷程展現出來,是對所有創作人員的考驗,她和另一位制片人徐歡通宵打磨臺本是常有的事。也正是因為大家的這種堅持,才有了《創新中國》。
《創新中國》片段
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這段極富感染力的聲音曾經伴隨無數人度過晚間時光,卻鮮有人知道這是出自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李易先生。直至2013年7月23日,李易老師罹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前一個月,他還在為紀錄片《發現肯尼亞》錄制解說。
很多人懷念李易老師以及他的聲音,特別是紀錄片導演,《創新中國》總導演史巖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部關注中國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節目,節目組對國內高科技的“行情”了如指掌。語音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國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用人工智能技術模擬李易的聲音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從而造就了世界首部人工智能配音紀錄片。
節目播出后,僅人工智能配音這一突破點就引發了全民關注:播音界人士在探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能否取代配音工作;科技界的學者在普及人工智能合成的聲音和現在類似天貓精靈的電子合成音區別在哪里;愛浪漫的女孩們則興致勃勃地想象,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合成心愛之人的聲音跟自己道晚安;還有人覺得如果人工智能可以還原天堂的聲音或許可以產生一種新的陪伴方式。對于一部聚焦中國最前沿科技發展的紀錄片來說,既能產生科技領域的探討又能引起普通人的關注,同時產生具有延展性的跨領域探討,這是影片得到認可最直接的證明。
《創新中國》共分為六集,圍繞“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起”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進行分集講述,其中涉及到了生命科學、新能源探索、中國制造等熱門話題。以首期節目《信息》為例,從順豐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專為中國農業大數據服務的衛星到騰訊的物聯網大樓、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構建的智慧城市系統,幾個在普通人看來關聯不大的領域被有機串聯。同時,節目也十分關注普通電視觀眾的接受程度,用淺顯易懂的電視語言,些晦澀難懂的科學技術準確表達出來。例如無人駕駛技術的實用性一直存在爭議,因為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即使發展到可以單獨上路,也可能因為無法準確判斷路況而產生眾多安全隱患。節目中介紹的無人駕駛汽車則并不是大眾觀念里的無人駕駛概念,設計師在介紹時一句:“顛覆固有邏輯,不安方向盤,汽車自己知道路線”就清晰簡明地表達出要點。
綜藝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的拍攝有個廢片比,即拍了之后沒有用到的素材和用到的素材之間的比例。在紀錄片的拍攝中其實也存在廢片比,觀眾看似自然的一句同期采訪,拍攝人員可能錄了幾十遍再從中選一句最適用的。所以不得不說《創新中國》在科普程度的把握上深淺適當,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在《創新中國》開播之前,不少觀眾以為這就是一檔科教類型的紀錄片,擔心人工智能配音的創新點不足以支撐大家看完“枯燥”的科技類型的紀錄片。看完兩期節目后,許多網友評論該片并不僅是一部講科技的片子,更是一部生動的講述中國創新故事的紀錄片。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的眼淚,吳甘沙顛覆性設計無人駕駛汽車時的困難以及無人機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時科研人員臉上的微笑,這些情境和細節的選取都能為觀眾帶來情感的震蕩,由此產生共鳴。人物的故事賦予《創新中國》情感和溫度,更是通過聚焦人物,以小見大記錄創新故事。
事實上,《創新中國》不僅呈現出中國創新實踐的宏偉與浩大,還將鏡頭對準推動中國創新的個體與群像,以小切口、全視野、大立意記錄中國在創新驅動的戰略下,逐步邁向“中國創造”的偉大轉變。
作為重要的輿論陣地和主流媒體,深圳衛視在弘揚主旋律、激發民族榮譽感、增強自信心和凝聚力方面,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而紀錄片也是深圳衛視十分關注和大力支持的節目類型之一。在《創新中國》之前,深圳衛視就已于2017年10月推出五集紀錄片《通途》,該片通過一幕幕險峻、壯闊的美景,展現了人們與自然抗爭,追求文明、擺脫貧困、奔向富裕的不懈追求,亮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氣神。
而此次推出的《創新中國》,則通過大量真實生動和正在進行時的故事,描繪出當下中國科技創新的豐富圖景,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曾經落后的國家不懈的追求與抗爭,一個民族永不言敗的努力與奮進,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對創造和突破的熱情與勇氣。
深圳衛視也希望通過制作播出高品質的紀錄片節目,著力搭建高端文化傳播平臺,從而弘揚主流文化價值,平衡社會文化生態,為時代中國存像,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中國形象和中國聲音。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上海首個5G產業園正式開園,總投資達130億元2020-03-12
- 孫正義“100萬人免費檢測病毒”計劃遭炮轟2020-03-12
- 因違反相關規定,騰訊QQ小程序被微信暫停服務2020-03-12
- 最新娛樂新聞 頻道推薦
-
周揚青小號發文說了什么 周揚青羅志祥分手了2020-03-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