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晚,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各獎項得主在廈門揭曉。每年中國電影金雞獎都會吸引億萬電影觀眾關注,而各獎項提名與最終得主往往也反映出國產電影的發展趨勢。從近一年的電影市場動向來看,傳統文化成為關注焦點、類型電影愈發豐富、青年電影人厚積薄發是當前國產電影發展的三大新變化。
傳統文化題材電影創新發展
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提名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將人們的視野拉回到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明中,在社交平臺上贏得一眾好評。
作為一部直接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電影,影片主創們在服飾造型上做足了功課。由于殷商時期沒有留下描繪服飾的史料,主創團隊在打造演員服飾造型時只能借鑒近現代考古學、服飾學和民俗學的有關作品,最終形成了“七成來自道教水陸畫、三成來自殷商歷史”的服飾造型。
從票房表現看,今年以來,直接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滿江紅》《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長安三萬里》等三部影片已斬獲90億元左右的票房收入,占我國票房總收入約五分之一。
用傳統文化拍好戲,既符合市場規律,也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清末時期,電影這種藝術表達形式作為‘舶來品’進入我國后,我們就將其稱為‘影戲’。”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趙衛防說,“影戲”自一開始就將重點放在敘事表達上,經過中華傳統文化賦能后,中國電影逐步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形式。
國產類型電影百花齊放
進入2023年,國產電影市場既有諸如《無名》《志愿軍:雄兵出擊》等新主流電影佳作頻出,也有諸如《孤注一擲》《消失的她》等懸疑劇情片表現搶眼。
類型片的再度崛起,與國產電影敘事能力提升不無關系。“戲劇性敘事基礎上的懸疑營造,懸疑敘事承襲傳奇敘事的傳統,充分體現了類型片的敘事智慧。”趙衛防說,2023年國產電影營造敘事張力的主要手段是“真相的多次反轉”,這在《滿江紅》《消失的她》等影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分析今年的電影票房,好萊塢式享受“視覺盛宴”的類型片并未像過去一樣引起轟動,觀眾開始更加注重類型電影所帶來的“情緒價值”。“中國觀眾對單純的大場面制作已有了審美疲勞,如果不能引發觀眾共情,這樣的類型電影勢必將逐步式微。”影評人李星文認為,好的敘事連帶“情緒價值”,是當前國產類型片爆款“秘方”。
今年暑期檔總票房收入超過200億元,創造了中國影史新紀錄,《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八角籠中》等一眾類型片票房表現亮眼,國產類型電影展現了巨大市場潛力。
國產電影展現強大“新力量”
在本屆金雞獎的提名中,一眾“80后”“90后”乃至“00后”電影人紛紛亮相,展現出國產電影強大的“新力量”。
“細心察覺普通人同質化生活表象下的個性與不同,在日常中尋找可以書寫的蛛絲馬跡,這是我認為的理想的創作觀。”青年電影人劉曉世說。他執導的電影《長空之王》榮獲本屆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等多項提名。
技術迭代下,影片拍攝門檻有所降低,青年電影人需要有更鮮明的個人特色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榮獲本屆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獎的《回西藏》導演、編劇拉華加認為,數字電影相較過去的膠片電影,拍攝成本更低,競爭也更激烈,這在客觀上要求青年電影人更加努力,才能得到市場認可。
成就一部優秀的國產電影,需要充分激活青年人的靈感。《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編劇冉平說,電影劇本第一稿完成時就邀請了不少“90后”“00后”來提意見,結果青年人給了他大量意外的收獲,“什么是英雄?你是誰的英雄?青年人有他們自己的想法”。
無論是劇本創作、電影拍攝,還是后期制作、宣傳發行,大量優秀青年電影人正投身國產電影生產各個環節。“‘90后’和‘00后’在圖像化時代中長大,他們的圖像表達能力比我們這代人強很多。”廈門大學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紅說,只要給予新生代電影人更多信任和時間,優秀的國產電影作品將源源不斷問世。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以新質內容助推兩岸交流 中國移動咪咕建立元宇宙兩岸青年交流驛站2023-11-05
- “羲和號”探日最新觀測數據發布 制作成科普視頻2023-11-02
- 三星Galaxy S23 FE現已在國內市場正式發售2023-11-02
- 最新娛樂新聞 頻道推薦
-
童星郭博弈深情唱響《兩岸一家》2023-11-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