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內容霸屏的時代,一檔以科技為主的節目,是否能夠獲得觀眾的喜愛,成了楊暉制作湖南衛視《我是未來》時的最大擔憂。
《我是未來》節目畫面
而第一期節目上線之后的成績,讓她懸著的心暫時落地。據CSM全國網收視數據統計,7月30日,節目在湖南衛視播出之后,《我是未來》以0.99%的收視率,3.64%的收視份額,排名同時段全國衛視第一。
“《我是未來》第一期節目播出,就能夠取得全網收視第一的成績,對我來說,是一件特別欣慰的事。”楊暉告訴小娛說。
作為唯眾傳媒的創始人、CEO,楊暉曾制作《開講啦》、《波士堂》等公開課和財經類綜藝節目,科技類卻是首次接觸,因而,在她看來“《我是未來》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
不過,在普通觀眾眼里,科技卻始終有些距離感,會覺得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過遙遠。對此,楊暉憑借著自己制作節目的多年經驗,以一種科技與人文情懷相融合的方式,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未來科技的魅力。
楊振寧的綜藝首秀
拉菲羅·安德烈教授在展示無人機
“哇,好酷炫”、“啊,好厲害”、“原來無人機還可以這樣玩”
伴隨著臺下觀眾的陣陣驚嘆聲,有著“無人機教父”之稱的拉菲羅·安德烈,在臺上為觀眾展示了他手中的“玩具”——無人機。不管是列隊表演舞蹈,還是搭建繩索橋,拉菲羅·安德烈教授的演示,都博得了現場觀眾的掌聲。
上述畫面,就出現在湖南衛視《我是未來》首期節目中。據節目嘉賓寇乃馨介紹,現任教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拉菲羅·安德烈,因為在無人機領域的杰出貢獻,曾兩次獲得有“電子工程領域諾貝爾獎”美譽的IEEE大獎。
實際上,除了拉菲羅·安德烈教授之外,在已播出的前三期節目中,《我是未來》還邀請到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庫卡系統中國區首席執行官王江兵、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科大訊飛首席科學家胡郁和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等不同前沿科技領域的嘉賓。
據楊暉表示,作為一檔“大眾科普性”的節目,《我是未來》的宗旨是“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節目每期會邀請多位全球頂級科學家參與,由主持人帶領未來體驗官和現場500名觀眾,一起感受科學家們的最新科技成果。
不過,僅僅只是各自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還不夠,“畢竟我們這是一檔電視節目,還需要考慮觀眾的觀看需求,所以,在科學嘉賓的選取上,《我是未來》還強調他們科技成果的‘可展示性’。因而,才有了第一期節目中,拉菲羅·安德烈教授的無人機,以及李斌所展示的電動跑車。”
值得注意的是,楊暉還透露,在接下來的節目錄制中,《我是未來》還將邀請到楊振寧先生參與,“播出時間大概是9月中旬左右”,而這將成為楊先生在國內的綜藝首秀。
科技不再高冷,顯現人文情懷
聽障舞者表演
26歲的王先賀和29歲的于茲嬌,是一對聽障舞者。
在參與湖南衛視《我是未來》第二期節目之前,他們排練舞蹈,主要依靠手語老師孫瑩的手勢指揮,而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排練,來自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的宋繼強院長,為他們帶來了內嵌芯片的“智能舞蹈服”。
燈光熄滅,音樂響起,臺下眾人的目光,隨著兩位聾啞舞者的翩翩起舞而再次聚焦。旋轉、跳躍,在智能舞蹈服的引領下,王先賀與于茲嬌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段節奏感比較強的現代舞。
表演結束之后,臺下的觀眾不自覺起立鼓掌。人群中,他們的手語老師孫瑩,也卸下了緊張的神情,向自己的兩位學生,豎起大拇指,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
現場嘉賓李銳,也不無深情地點評道:“我現在才明白,為什么說科技是有溫度的?因為今天兩位舞者,為我們展示的不僅僅只是一項技術,而是讓我們看到了,科技是怎么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命運。”
溫度,也是楊暉在接受采訪評價《我是未來》時,經常用到的一個詞,而王先賀與于茲嬌的舞蹈,則是她回憶節目時,腦海中經常浮現的幾個畫面之一,“那一刻,你會很強烈的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溫度”。
人文情懷與未來科技相融合,是楊暉給予《我是未來》節目的靈魂,因為在她看來,“科技類節目,把舞臺效果做得很酷炫,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如何讓科技節目有‘人味兒’”。
事實上,這種“人味兒”在《我是未來》中,并不罕見。據楊暉透露,除了聽障舞者的表演之外,在8月20日播出的最新一期節目中,來自哈佛大學的韓壁丞博士,還將運用最先進的人機交互技術,讓失去雙手的殘障人士,在機械手臂的幫助下,27年后再次拿起水杯自己喝水。
“當時,不僅現場觀眾熱淚盈眶,我自己在轉播席上,也是哭得不行,”楊暉回憶說,“我覺得這種人文氣息,感人至深的溫度,才是《我是未來》真正能夠吸引觀眾的核心所在。”
科學家是新時代的偶像
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
“我有信心,甚至有野心,要作為中國人,創辦一家世界級的人工智能公司”印奇在臺上,描述著自己關于公司未來的藍圖。
作為湖南衛視《我是未來》第三期節目的嘉賓,印奇所創辦的曠視科技(Face++),曾以97.27%的人臉識別率,打敗Facebook的97.25%,成為擁有全球最頂尖人臉識別技術的公司之一。而這樣的“刷臉”技術,也得到馬云的賞識,支付寶正在研發的人臉識別模塊,正是由曠視科技提供技術支持。
“實際上,現在像印奇這樣,同時是科學家和企業家的人,比較常見,”楊暉說,“并不同于楊振寧先生時代的科學家,他們不僅重視技術的研發,還致力于將科學技術,轉化為可應用的產品。因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稱他們為‘科創家’。”
在楊暉的印象里,“無人機教父”拉菲羅·安德烈教授,也是這樣一個科創家。
據了解,安德烈教授曾創立了機器人公司Kiva System,在2012年,亞馬遜以7.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這家公司。現在,亞馬遜全球各地的物流中心,主要依靠Kiva機器人,進行貨物的搬運、配送,每小時處理貨物量多達百個。
科學家身份的轉變,也是湖南衛視《我是未來》想要傳遞的信息。楊暉認為,通過近距離的接觸,觀眾會在節目里,更深入地認識這些科學家,對他們之前高大上的刻板印象,有一個很大的改觀。
“所以,觀眾會發現,其實,《我是未來》這個節目,還挺有時代氣息的,”楊暉說,“它會顛覆人們對科學家的傳統看法,會讓你覺得科創家也很酷,他們也可以成為新時代的偶像,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
責任編輯:黃仙妹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能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2020-02-26
- 疫情影響蘋果工程師來華,iPhone 12生產或受阻2020-02-26
- 亞馬遜首家無人雜貨店來了:觸角伸向社區零售2020-02-26
- 最新綜藝節目 頻道推薦
-
《天賜的聲音》丁太升個人資料背景介紹 丁太2020-02-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