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綜藝節目《奇葩說》第二季冠軍邱晨,被網友扒出曾在2014年多次發聲支持非法“占中”,為“占中”分子做設計圖等。對此,“人民日報評論”發布短評“國家大義容不得巧舌如簧”,3小時后,邱晨發文表示“深切的懊悔和歉意”,宣布退出社交平臺及公眾視野,不再參與任何節目錄制。
事實上,面對巨大爭議,邱晨有過一波“伸冤”操作,稱相關作品是“供職媒體的傾向和立場,絕不代表我個人”。顯然,這番強行辯解沒能服眾,有網友直言:侮辱大眾智商。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哪那么容易翻篇兒?網友扒出舊日言論,發現邱晨不只為“占中”站臺,還認為“反國教”運動讓人動容,暗戳戳聲援過臺獨。更有甚者,她曾發布的動畫中暗藏了彩蛋“誰的南海”,表達的內容則是:中國趁人不備搶地盤。如此種種,有人說她是“五毒俱全”。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顛倒黑白的虛偽畫皮也最終被戳破。
邱晨式人物并非孤例。僅在《奇葩說》的辯手里,就有詹青云等人也因不當言論中的立場問題被網友批評。往更大范圍看,輿論場上還有一大批“公知”群體,他們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及邏輯能力,慣于以吊詭的邏輯、復雜的語言包裝錯誤命題,尤其熱衷于逢西必捧、逢中必踩,似乎非如此就無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塑造“輿論領袖”的形象。在過去相當時間,這樣的“公知”很有市場,一度呼風喚雨,粉絲動輒百萬。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這些年,國人親身經歷中國的崛起,對所謂優越的西方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當愛國和自信日漸成為主旋律,對“公知”的祛魅也正在完成。加之,這些年,從侮辱英烈被判刑,到錯印中國地圖被要求道歉等,一次次事件促成輿論場上的共識凝聚:言論自由是有邊界的,行為是有底線的,尤其是中國核心利益更不容一點侵犯。放眼當下,公眾人物發言也好,品牌商家做宣傳推廣也罷,都已經非常在意底線規矩。正義理性、法治意識在輿論場上更加彰顯,此情此境之下,“公知體”套路自然不會受追捧,還會被“拍磚”。
邱晨事件也是堂公開課,不僅闡明了國家核心利益不容挑釁的道理,而且告訴我們:任何人,都不能用逾越底線的行為來刷存在感。否則,即便當時無人追究,此后也必會付出代價。
責任編輯:肖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蘋果被罰11億歐元怎么回事?蘋果為什么被罰11億歐元原因曝光2020-03-17
- 蘋果被罰11億歐元什么情況 蘋果公司在法國反壟斷案件中被罰11億歐元2020-03-17
- 蘋果被罰款11億歐元怎么回事 蘋果做了什么被罰款11億歐元2020-03-17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