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 凱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嘉 賓:陳紹鵬(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新興市場總裁)
賈樟柯(著名導演)
魏可欣(我開網創始人)
王 凱: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會找到很多點去散發我們的愛心,這些點可大可小。隨著媒體新技術越來越成熟,每個人可能都可以從這種微小的細節去表達我們的愛心。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微公益,看看我們的生活能不能因為公益而時尚,能不能因為公益而美好。我們知道聯想現在正在搞一個微公益的大賽。聯想微公益大賽是怎么定義“微”字的呢?
陳紹鵬:隨著這次談話,聯想在全國正式啟動了以“微公益做不凡”為主題的微公益大賽。活動從7月18日開始到9月初結束。我們將通過微博平臺,面向全國的青年朋友公開征集選拔微公益的實踐。我們將為優秀選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聯想青年公益創業計劃已經連續成功舉辦兩屆,今年是第三屆。微博這個平臺特別有影響力,我們今年把活動搬到微博上,就是希望活動得到更廣泛的群體參與,讓公益通過微博平臺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把愛心廣泛地傳播出去。
王 凱:說到微公益,您剛才的一個解讀就是微博。 可能以微博為平臺,在這個基礎之上傳播。
陳紹鵬:還有一個草根組織,草根公益。
王 凱:您怎么理解草根公益?
陳紹鵬: “微公益做不凡”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活動搬到了微博上。因為這個平臺最具傳播效果,更容易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第二層意思就是,鼓勵激發人們挖掘身邊微小的社會需求,并且通過自己切實的行動,表達愛心和傳遞愛心。大家一提到公益,可能就是先富起來的人的行動,就是企業的行動,企業應該捐錢,做善事。我們覺得,愛心應該是每一個人的愛心,每一個人都應該從身邊的點滴的小的社會需求做起,去傳遞愛心,然后變成一種快樂。公益不是很苦的那種,奉獻很多年沒有自己的生活,公益是快樂陽光的生活方式。
王 凱:所以,聯想做的是幫助幫助別人的人。
陳紹鵬:沒錯,我們是幫助草根公益組織,讓他們獻出愛心。
王 凱:而且這個大賽門檻并不高?
陳紹鵬:任何一個青年朋友,只要有好的點子,經過選拔我們就會資助他們,幫助他們去實踐。如果能夠勝出,我們可以持續支持他們。
王 凱:“我開網”的創始人魏可欣做的是小額貸款,也是在做公益,應該說也是微公益,因為你們每一分錢都在資助一個很小的創業機會,你給我們講講,當時怎么想的,為什么在中國開創公益組織?
魏可欣:我從小一直想做公益。小的時候,我家就在創業并幫助社會。大學的時候,有一個比較突然的機會,那時候我一直對中國感興趣,但是不知道外國人能學好中文,二年級的時候,上經濟課和哲學課,我的哲學老師是一個中文非常好的外國人。上完經濟課以后,我就發現我們能用經濟的模式扶貧,那個時候決定大學畢業以后,就來中國開始我的經濟發展方面的職業。
王凱: 賈導這兩年一直在從事公益,不務正業,算是?
賈樟柯:非常重要的正業之外的另外一個正業。
王 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拍這種公益短片,我在網絡上面看到您的第一個短片是2010年的時候?
賈樟柯:是,是關于環保的短片,實際上我參與公益活動分為微博前跟微博后。在微博之前,因為我從事電影工作,取景、選景、拍攝,有機會去全國各地旅行,那個時候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環境問題。回老家山西拍電影的時候,山西煤焦產業比較多,整個環境的惡化比較厲害。我們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但是付出環保的代價也是很多。我覺得環保涉及到了千家萬戶,因為每一個人都要呼吸空氣,都要喝水。
所以,從2006年開始拍《三峽好人》,焦點又放到三峽地區,整個《三峽好人》同時是關于環境的電影。2010年又拍了一個短片叫《黑色早餐》,是跟聯合國合作的關于環境主題的電影,是在我老家拍攝的。在微博之前,我的焦點和注意力被大的社會問題跟環境問題所吸引。
我開微博還不到五個月。大概就在半個月前,我在微博上很偶然看到一個留言,上面寫到,在我老家有一個孩子燒傷了,燒傷之后治療很困難,每天要戴一個面具生活,就叫面具娃娃。我真的在微博上才看到,雖然我是汾陽人,他也是汾陽人。我在微博上知道這個事情,就響應大家的公益號召,我也參與到救助當中。后來因為參與就會知道很多同樣情況的人,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如果沒有通過微博的方法,可能我們會忽略,我們會注意不到,甚至熟視無睹,但是因為有微博平臺,信息直接傳達到之后,人是情同己心,首先會受到感情上的波動影響,有側隱之心,有善意要去幫忙,就變成一個行動,公益真的分為微博前和微博后。
王 凱: 不知道可欣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一個想法出現很好,但是想落實想法,可能會經歷很多磨難和困難,尤其是微公益。可欣有沒有什么困惑?
魏可欣:其實我們每個星期都有一個新的挑戰,這個很自然,就是創業的過程。我們遇到最主要的困難有沒有什么工作經驗、官網上線、建立志愿者機構等等。
王 凱:作為草根創業,創這種公益的業,怎么讓別人相信?怎么去證明自己?紹鵬有什么樣的建議?
陳紹鵬:一個公益組織一方面要取信別人,一方面籌資,一方面發展志愿者參與進來,將力量貢獻出去,實際上還是在創一個企業,只不過是社會企業,有別于商業企業,需要戰略、品牌、人力資源管理、IT建設。其實聯想并不是錢最多的單位,但是我們的專業能力,建設國際化企業的過程中,積累的專業能力,還是比較雄厚,所以說,我們主要是把聯想的專業能力,傳遞給那些公益組織、社會企業,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效應,更強的、更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企業。我們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王 凱:您說的想法非常好,像做企業一樣做公益組織。
陳紹鵬:對,必須要像做企業一樣做公益組織,才能可持續發展,并不僅僅是曇花一現。
王 凱:您現在說的太籠統了,怎么像做企業一樣做公益組織,能不能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兩個剛才提到的困惑,志愿者怎么管理?
陳紹鵬:比如說聯想全球兩萬多名員工,怎么讓員工特別有激情,很好地工作,這個里面涉及到了激勵機制,涉及到組織。激勵不全是錢,企業的愿景,公益組織的愿景是最關鍵的激勵。聯想如果沒有成為國際化企業的愿景,好多人會覺得,要在哪里掙錢都可以,為什么非要在聯想,就是因為有一個聯想愿景指引,然后創立很好的文化環境,讓每個人都覺得很公平,然后工作好了,付出努力了,又能得到很好發展機會,這個企業是非常重要的,組織愿景、文化環境、組織領導人以身作則的領導力,對一個組織的發展,對一個團隊管理來說非常重要。
王 凱:其實做公益,一開始會發現,真的像做企業,事無巨細,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松。說到這個問題,就是兩個字——信任。剛才可欣說的顧慮,尤其是微公益,怎么能喚起別人的信任,這是很關鍵的話題。賈導能不能出出主意?
賈樟柯:我覺得宣傳非常重要,通過電影,或者通過其他藝術形式,把這樣的人群經驗呈現出來,讓大家分享,會變得非常突出。我覺得,喚醒人們的公益心,是拍攝這一類電影,或者說這一類創作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另外一方面,就是怎么樣尋找一些有一定經驗、成熟的公益團隊,或者說發展的NGO組織,這樣的好的項目,我們去分享他們的經驗,讓有意愿做公益的人,能夠得到一些經驗的分享。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