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騰訊NEXT IDEA創新平臺和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新融合:走向日常的科技與人文暨騰云峰會”在北京故宮舉行。在這次峰會上,以“科技+文化”定位的騰訊向外界系統詳述了文化戰略,明確了自身在文化上的定位、愿景,同時展示了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部分實踐。
這次峰會是故宮博物院和騰訊聯合舉辦的2017年“文化+科技”國際論壇的一部分。論壇得到了外交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論壇期間還騰訊與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了“傳統文化X未來想象”數字文化藝術展。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乃恩也出席了騰云峰會并發表主旨演講“數字故宮的人文之路”。
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共同宣布成立“故宮博物院—騰訊集團聯合創新實驗室”
騰訊系統輸出文化戰略
今年10月,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美國康奈爾科技學院演講時,第一次公開明確了騰訊未來戰略的兩個關鍵詞——科技和文化。
在此次“文化+科技”論壇中,騰訊集團首席運營官任宇昕、騰訊集團副總裁兼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科技+文化”戰略的內涵、使命和愿景。
任宇昕在論壇開幕式致辭時說,作為一家以互聯網基礎的科技和文化公司,科技和文化將是未來騰訊身上最重要的標簽。“我們正處在科技爆發的時代,各項科學技術都在迅猛取得突破,這些新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會越來越深遠。科技的發達也會帶來文化的繁榮,因為科技的力量將會對文化產生全方面的促進。”
任宇昕提到騰訊最新推出了一個名為TSR的超分辨率技術,通過AI識別和還原,讓用戶無須下載原圖就能欣賞到高清圖片。將來用戶用手機就可以輕松瀏覽《千里江山圖》這樣的巨幅圖畫。這將有效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分享。
“站在新的科技與文化融合的交匯路口,騰訊將開放自己的科技和文化能力,賦能合作伙伴,共同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而努力。”任宇昕在致辭最后說。
“科技是文化破壁的工具”是程武在騰云峰會上的演講主題。他指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文明與互聯網科技文明的融合將帶來怎樣的創新,非常值得期待。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方式,是讓它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特別是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程武強調,“連接”和“內容”是騰訊的優勢,也是騰訊在文化上的發力點。連接一切,意味著連接傳統與未來,連接精英與大眾,連接青年與藝術,連接文化與科技。
程武還以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與故宮的合作、騰訊爆款游戲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利用、TSR超分辨率技術為例,闡述了騰訊如何“以科技賦能人文,以人文點亮科技”。
騰訊還在探討用VR眼鏡、騰訊云技術、博物官和智慧旅游等來進行敦煌景區的調度和導覽,以及用網絡動漫和網絡游戲來演繹壁畫里的英雄和故事。騰訊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創建了“開放的傳統游戲數字圖書館”,已經開始記錄收集傳統游戲并使之數字化。今年,騰訊和世界人文大會一起發起“正在消失的文化”的社會記錄,QQ音樂為此制作了一個發現古羌樂的專題。今天,這些古樂的發現者和演唱者也來到了故宮騰云峰會現場,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他們的天籟之音。
程武還提出了新文化復興的騰訊方案。他表示,騰訊將用科技推動文化的破壁,用科技助力傳統文化的數字化與大眾化。“這些能力我們都將開放出來,與故宮、長城、敦煌,以及更多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其它的文化藝術機構共享。我們將提供一整套文化資源數字化與活化的解決方案,成為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的連接器與轉化器。”
除了開放共享,程武還指出,AI的發展將進一步解放人類,使更多的人有時間投入文化藝術的共同創造與享受。“騰訊要與所有的人文機構、學者和大眾一起,共享連接和科技的力量,讓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在2017騰云峰會上演講《科技是文化破壁的工具》
“科技+人文”領域的新思考、新發現、新實踐
在騰云峰會上,有十余位推動科技與人文融合的“行動者”分別從文化傳承、學習、教育、社區、研究等不同方面講述了自己的實踐與發現,呈現了一場觀點多元、科技與人文交融的思想盛宴,令觀眾大開眼界。峰會主題包括科技點亮傳統文化、科技賦能文化教育、科技賦能文化傳播、科技與社區文化建設。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乃恩在騰云峰會發表主題演講“數字故宮的未來之路”,分享了近二十年來故宮在文博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實踐。他說,“數字故宮需要進一步豐富內涵,更新技術、全方位融合、創造全新的博物館形態”。
社科院學部委員朝戈金是口頭傳統和口頭詩學倡導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認定專家。他在民間史詩研究方面有諸多建樹。他的主旨演講從“格薩爾王”等中國四大史詩講起,提出“民間文化廣闊無邊,在世代傳承中,形成諸多法則,以往多是口傳面授,隨著技術進步,有了更便捷的手段來記錄、存儲、描摹、傳播、弘揚、復興這些優秀的文化”。在他看來“科技與人文需要攜手,而非彼此取代。科技在黑暗中探索,人文則燭照道路”。
在對話環節,馮乃恩、朝戈金和程武就傳統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的傳承與創新展開討論,分享了他們在文化+科技融合創新中的感悟和體會,以及如何推動傳統文化走向當代人的日常生活。
在“科技賦能文化教育”部分,科廷大學副教授李士林與科幻作家吳巖、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討論了和科技改變教育未來有關的熱點問題,比如:“機器人能否取代老師?”“機器學習的時代,人類的學習應該有什么改變?”“運用了新科技的教育會重塑人類的思維模式和社會形態嗎?”
在“科技賦能文化傳播”部分,來自澳大利亞、美國、中國的三位研究者分別探討了數字文化的運用會帶來哪些潛在的流行生產力?社交媒體對青年人的表達方式和行為有何影響?讓兒童來研究、幫助兒童,是否是提升兒童網絡素養的最優道路?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杰出教授約翰·哈特利提出了“互聯網改變學習”的觀點。他認為,互聯網打造了開放知識和開放系統,知識的專業性和大眾性在進行轉化。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教授佐佐·帕帕查理斯提出了“技術是否重新定義了我們理解知識的方式”這一問題;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中心主任張海波講述了和兒童一起做互聯網研究的案例。
在“科技與社區文化建設”部分,專注于社會網理論研究的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羅家德分享了“大柵欄的社區營造”的實踐案例,提出社區建設也可以“O2O”。通過大數據和互聯網手段可以幫助社區自我造血,凝聚人群、改變生活。藝術家岳路平有著極具創意的跨界經歷,曾提出“開源村”計劃,認為萬物皆可開源。他在演講中探討了用互聯網整理國故和博物的可能性。羅家德與岳路平隨后展開對話,就“小程序”與“大社區”如何在社區營造和構建文化共同體方面相互作用,碰撞出更多的創意火花。
“科技+文化”的實踐之路
在論壇閉幕式上,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共同宣布成立“故宮博物院—騰訊集團聯合創新實驗室”,并現場揭幕。實驗室將秉承人文精神,運用科技方法,以傳續傳統文化為己任,探索先進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展示領域的應用范式,開發創制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的數字技術應用實例。騰訊將以騰訊云為基礎,整合公司內部前沿技術團隊,包括騰訊云小微、優圖實驗室、AI lab、微信智聆,與故宮博物院共同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多個領域合作探索,共同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永續留存探索切實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和堅實的技術支撐。
這是騰訊在“科技+文化”領域的又一重大探索。近些年來,騰訊不斷釋放自身的技術和平臺的連接力量,推動科技和人文的融合,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2016年,騰訊便開啟了與故宮的合作。通過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鼓勵年輕人發揮創意,用故宮博物院授權的IP制作成表情包、游戲、條漫作品。騰訊在游戲里注入故宮的元素和歷史,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傳統文化的美。例如,騰訊在一款老少咸宜的游戲《天天愛消除》里還原金水橋、太和門等故宮知名建筑景觀。游戲《奇跡暖暖》分別以《清代皇后冬朝服》、《十二美人圖》以及養心殿文物為主題進行還原與再創作,玩家不僅感受到來自故宮的美,也跟著游戲去探索、感受歷史故事。
今年7月,騰訊又一次在傳統文化領域做出跨界嘗試,承接此前與故宮跨界合作的成功經驗,發布“長城你造不造”計劃。通過社交+內容兩大優勢戰略平臺,用年輕人最喜歡的內容和形式,將中華民族的標志性符號“長城”打造成新時代下更具活力的“超級IP”,與當今每一個個體的生活,尤其是年輕群體的生活連接起來,讓長城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激活長城在用戶心目中的魅力。
今年11月23日,騰訊又在雄安端村學校發起“藝術行動”,聯合荷風藝術基金會,聚合藝術院校、藝術機構和藝術家的力量,以互聯網的方式打造線上線下藝術教育新模式,推動鄉村藝術教育的普及和城鄉均衡化發展。
責任編輯:陳錦娜
- 最新資訊頻道 頻道推薦
-
“文化+科技”國際論壇開幕故宮聯合騰訊科技2017-11-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