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狗,以及一支由雞組成的隊伍。
你以為它們是去戰斗?不,它們只是在散步。
2017年起,返鄉青年創業者尚育康@山村雞司令(快手ID:syk981114,以下簡稱“雞司令”)開始在快手分享養雞生活。他把“喂雞”這項日常工作,搞成了各種大場面,從獻禮祖國成立70周年,到為2022年冬奧會加油,讓人不禁感慨:他的雞咋這么聽話?!
與此同時,他的分享也讓更多人認知了返鄉創業青年群體。
很多年輕人小時候都玩過農場經營類游戲,偷菜、喂雞、拓建,五谷不分的少年也能在線上享受當農場主的富足感。而真正的養雞生活,顯然不是動動手指那么簡單:需要讓雞聽話、努力讓雞長大、不能讓雞病死,還得提防“偷娃”。
那么,散養雞到底是怎樣一種體驗?
沉浸式養雞——“山雞民”的養殖生活截面
如果養過寵物,你或許可以部分地感知養雞的辛勞與繁瑣。然而,相比照顧一兩只寵物,養殖戶動輒需要照顧成千上萬只雞,量變引起質變,個中艱辛也就差了“億點點”。
養雞人的一天,一般從“喂雞”開始。“干飯雞”偶爾過于熱情,也可能和拿著糧草的喂食者撞個滿懷——“誒喲呵,真不好意思,撞‘雞’了”。
按照養雞流程,養殖戶在天亮時開始喂雞——不同地區、季節的天亮情況有所差異,時間從5點到7點不等。
喂雞的耗時和養雞規模相關。雞司令的一批雞在6000只左右,每次喂雞約需1小時;如果是成年大雞,一天需要喂兩頓,每天花費在喂雞上的時間共2-3小時。
聽上去挺輕松?別著急,喂雞需要先拌雞飼料。按照雞司令的說法:“我們這個料都是提前拌好的,有自動粉碎機,一次拌料可以喂三天。”
忙活完“喂雞”這個頭等大事,養雞人白天還需要收雞蛋、準備飼料,干很多雜活兒。而散養雞的養殖戶,也有一些專屬工作要做,比如趕雞上山。
如果把雞換成羊,你可能更容易理解這件事——放羊倌拿著小皮鞭、牽著牧羊犬,羊兒們便可有序前往指定目的地。
但“放雞”好像不太常見,“趕雞”也比趕集多了一些“雞飛狗跳”的瞬間。由于雞在白天容易受驚嚇,晚上趁其視力不佳,抓到籠子里運到山上,才是更為高效的方法。
趕雞上山,并不是直接把雞放歸山野,那樣它們很可能一去不返,變成黃鼠狼的晚餐。
實際上,為了保證所有雞都能回籠售賣,養殖戶需要把放養地全部用圍欄圍上。雞在山上的時候,喂雞的流程也更為復雜,需要騎著三輪車把糧食運上山。
因此,放養的山坡,整體上其實是一個圍起來的養雞場。為了保證雞能喝到干凈的水,圍欄里還會鋪設水線,一條水線大概四五十米長——雞通過觸動水線上的乳頭取水,24小時不間斷供水。
比起籠養雞,散養雞的住宿相對自由,既可以進雞舍,也可以在山中樹枝上休息。憑著脊索動物的優秀品質,土雞也能在“空中”入睡,無需擔心從樹上掉下來。
即使裝了圍欄,雞還是有可能“越獄”。雞司令說,每天晚上他們都會巡查一遍養殖場,丟了的雞要抓回來,不然就可能被動物或人偷吃。
尤其需要注意一些夜色中的“偷雞賊”,比如貓頭鷹、黃鼠狼、豹貓等,它們神出鬼沒、防不勝防,偶爾出沒于監控攝像中。
2021年冬天,雞司令總共被偷雞賊咬死了上百只雞,按照每只雞80元的價格,經濟損失超過8000元。偷雞賊中包括一只“慣犯”豹貓,雖然“落網了”,但由于豹貓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無法將其“繩之以法”,只能在森林公安的幫助下將其放歸山林。
雞司令的視頻生動地記錄了他與偷雞賊斗智斗勇的過程:裝個御風搖動的“稻草人”,嚇走偷雞賊;或扛一門大炮仗,向偷雞賊開炮。
當然,效果最好的方式,還是養狗——只要不是體型過小的寵物狗,不拘品種,遵循自然規則,求諸人類最好的朋友。
雞司令的養殖場至少同時有三只狗,白天它們在籠子里,晚上雞上樹或回雞舍之后,就是狗的戰場了——雞司令介紹,即使不整夜巡邏,三只狗對野生動物也有相當威懾。
對狗的存在,雞可謂又敬又怕——一方面,狗幫它們驅逐了獵食者;另一方面,野生動物怕狗,雞就不怕了嗎?還好能上樹,用微不足道的飛行力,找尋一絲內心安寧。
無論飼養寵物還是家禽,都少不了親切互動。養雞勞心勞力,就需要從日常中找尋快樂,比如把雞催眠——這可能是字面意義上的呆若木雞。
在一個安靜環境下按住雞的頭部并輕輕撫摸,當它安靜下來的時候,輕輕放在地上,雞就進入了一種看似催眠的狀態。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防御機制,被稱為“強制性生理防御”,俗稱“裝死”。
在一個安靜的下午,“放倒”一排雞,雞快不快樂不好說,養雞人還是很快樂的。
養雞,既是技術也是生意
盡管看上去熱鬧,但養雞本身既要技術經驗又勞心勞力。
養殖創業,意味著一年到頭的奔波。“睜眼是雞,閉眼是雞,晚上睡覺想的還是雞。”雞司令一心撲到養雞事業上,但不確定性依舊很高。
選擇養殖什么品種,是第一道坎。
剛剛返鄉創業時,雞司令只有19歲,拿著外出務工賺的4萬元,他選擇了養貴妃雞。“剛養雞的時候就覺得它好看,19歲養雞,想得比較簡單。”
盡管肉質好、售價高,但貴妃雞并不受本地人待見。有經驗的養殖戶一般都會選擇更為 暢銷的本地雞,在雞司令所在的西北地區,青腳麻雞是較為暢銷的當地雞種。
貴價品種雞不僅銷售容易受阻,飼養成本也更高——在肉制品普遍論斤售賣的當下,“肉雞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長到五斤,貴妃雞六個月才長到兩三斤”,實在是劃不來。
除了挑選品種,肉雞養殖戶一般會直接從孵化場購買雞苗(即孵化好的小雞),省去繁育工序。雞司令的雞苗一般從廣東湛江購得,提前半個月預定,發貨之后,孵化好的雞苗就會乘著火車或飛機抵達,“一般是開貨車去接雞苗”,雞司令說。
雞司令購買的雞苗,孵化時間為21天。由于小雞抵抗力弱,剛接回的雞一般會在加溫的雞舍中飼養,防止著涼生病;50日齡左右時進行脫溫,即停止加溫。
小雞初生階段,疾病防疫是重中之重。不同品種和環境,需要的防疫手段不同,但最初的日子,打針必不可少。
在飼養過程中,養殖者需要隨時觀察雞的身體情況,勤觀察、早發現、早處理。在疾病防疫上,散養雞更費事——每天巡查上千只雞的身體情況,養殖戶必須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雞司令說,“精神不好的雞,要趕緊在那幾千只雞里面,把它分出來。如果不分出來的話,時間一久,它吃也吃不到、喝也喝不到,或者被其他雞欺負,那肯定得死啊!籠養雞的話,它在籠子里關著,就相對好挑,但是散養的話就要從幾千只里挑出來。”
除了疾病防疫,養殖者還需時刻注意雞是否會因發情或者糧食不夠而打架,這在公雞中尤為明顯。為了避免打架造成的損失,養殖戶會在發情期給雞戴上眼鏡。
雖然稱之為“眼鏡”,其實是擋住雞視線的兩個紅色塑料片——看不見對手,自然就失去斗志。一群戴著眼鏡的雞搖搖晃晃走在山間,洋溢著“peace & love”的和諧氛圍,看起來滑稽又溫馨。不過,想到養殖戶需要幫幾千只雞戴上眼鏡,再滑稽也變成了一項苦差事。
雞的營養管理,也是肉雞養殖的重點。不同飼料成本不一,效果也有差距。由于養雞本身利潤不高,差幾毛錢也會造成很大收益差。
提起飼料,雞司令感嘆:“這兩年養雞不好做啊!飼養成本貴太多了,比之前漲了百分之五十,之前玉米賣一塊錢一斤,現在賣一塊五,漲得厲害。”
雞司令算了一筆入行時的賬:如果養一千只雞,一只雞苗4元錢左右;蓋容納一千只的雞舍可能要花4-5萬元錢;養殖散養雞,購買圍欄需要1萬元左右;養到6個月開始賣的話,大概每只雞要花45元左右。現在的飼料成本則更高。
除了成本,銷售渠道的不確定也是對養殖戶的考驗。雞司令介紹,“我養雞之前,我們村有七八家養雞的,但是現在只有我在養,其他都倒閉了。技術沒問題,就是因為他們銷路不好,市場不景氣。”
從2015年開始養雞,雞司令賺錢的年頭屈指可數。“這兩年的話還好點,毛利潤可能一年七八十萬吧。”他說。
快手上的返鄉養雞人
之所以堅持下來,逐漸找到養殖門路和銷售渠道,雞司令認為和短視頻的關系非常大——“我覺得自己最正確的路不是養了雞,是短視頻救了我,可以這么理解吧。短視頻讓我們這些返鄉青年能看到點希望,不然你要在本地賣的話沒戲,我也做不起來。”
在快手,像雞司令這樣通過短視頻為山雞養殖創業拓寬渠道的返鄉青年不在少數,就快手上的養雞創作者而言,以80、90后為主,超過四分之三都是男性。
他們多數生活在三、四、五線城市或附近鄉村,依托優美的自然資源,通過短視頻闖出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
快手數據顯示,養雞創作者的昵稱與簡介緊緊圍繞養殖展開,除了雞的品種,也會突出“原生態”“健康”等特點。
除了拓寬銷售渠道,養殖戶們還能通過快手及時了解行業動態、與同行交流,學習他人的養殖經驗——雞司令說,他掌握的大部分養殖技巧都來自快手上的同行分享。
初階養殖戶可通過免費科普、快手課堂等渠道獲取行之有效的養殖技能和經驗,而高階養雞選手還可以通過分享經驗、售賣課程創收。通過快手,行業內的知識得以流通起來,讓更多返鄉創業者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作為一個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雞司令最終選擇返鄉創業,一方面是對養育自己長大的爺爺奶奶的惦念,另一方面也是對養殖的熱愛。在養雞的7年中,他逐漸從一個什么都不懂、在家中房子里養雞的19歲少年,蛻變為村里最大的山雞養殖戶,其間經歷了無數挫敗與考驗。
“最大困難就是我之前2000只雞,一周時間死了1500多個,因為傳染病。”他回想道。由于死雞需要及時埋掉,他每天都在深夜騎著三輪車去埋雞,不想被人看見。
憑著努力和堅持,雞司令的養殖場從一個人起步,發展到如今十幾個人,既有家里人幫忙,也雇傭村里人。他還通過分銷合作的方式請村里人幫忙養雞,雞成熟后再統一回收賣雞,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雞司令也在快手上講述自己的創業經歷,他的努力與堅持感染了很多人;粉絲的鼓勵和支持,也讓雞司令對未來有更大信心。
談及返鄉創業的感受,雞司令有些感慨:“怎么說呢,堅持下來也就好了,之前感覺越創業越窮,現在至少大家都認識了我,養雞銷路之類不太愁,只要產品好,大家還都挺支持,還是能看到希望的。”
雞司令的野心,不止于散養雞。經過多年經營,他也發展了屬于自己的觀光農場,一方面可以拓寬消費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多元創收。而這種創業方式,也和“短視頻+直播”這種媒介相輔相成,打開廣闊天地的同時,也打開了更多可能,比如更好地變現。
隨著互聯網普及和“短視頻+直播”生態的成熟,農業從業者的經營方式和銷售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即便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構建起更多信任乃至溫情,也讓回鄉創業的年輕人獲得了更多掌控生活的能力——有錢賺、離家近,還能干出一番事業。
何樂不為呢?
責任編輯:趙睿
- 快手科技副總裁余敬中:視頻化大趨勢下,媒體可為千行百業線上重構提供方案2022-08-12
- 央媒連續點贊快手非遺達人,“短視頻+直播”助推非遺文化傳承2022-05-06
- “五五朋友節”快手游戲來襲,楊冪將攜手周筆暢帶來好友歡樂開黑局2022-04-30
- 最新資訊頻道 頻道推薦
-
科技實現高清“視”界自由!福州愛爾眼科“屈2022-09-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