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聯招聘發布《大學生就業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報攻略》,指出,從今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來看,工學畢業生獲得錄用通知的比例,要高于人文學科類畢業生;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較有“錢景”;“生物工程”“生物技術”“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所謂“天坑”領域,近年正釋放出大量人才需求。
《攻略》顯示,2022中國年度最佳雇主評選中,有近百所高校獲得“最佳高校”獎——最佳高校就業典范獎、最佳高校就業優才獎、最佳高校就業創新獎和最佳高校就業人氣獎。獲獎高校在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產學研融合等方面的實踐,獲得了業界的一致肯定,這些院校也值得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重點關注。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考生既要考慮到興趣與優勢,又要兼顧院校等級、專業“熱度”。不僅如此,新技術變革等因素對當下以及未來的就業趨勢產生影響。“AI替代”、“專業調劑”、 “選專業還是選學校”等都成為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時的關注點。
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環境下,要關注新趨勢、新方向,如數字行業、高技術制作等潛力行業,提前規避可預見的風險,適度“超前選專業”。智聯招聘與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發布的《中國數字勞動力供需演變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1-7月,數字職業招聘量在全國總體招聘中的占比由2020年1-7月的10.8%上升到2022年1-7月的13%,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數字人才需求上漲。今年,ChatGPT相關話題的火熱,也讓“AI替代人工”成為職場人甚至考生的擔憂。
不過,考生在填報志愿時不必完全被“數字化”局限,或者過于恐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毛宇飛表示,數字技術在更新、市場需求在變化、新職業也在不斷出現,使得專業和職業必然因果聯系在減弱。例如,人工智能訓練師、互聯網營銷師、大數據產品經理等職業并沒有特定對應專業,更需要復合型專業背景。學生無論學習哪個專業,在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都要學會拓展和延伸,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特別是要努力掌握一些數據分析、軟件編程等數字化技能,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
根據智聯招聘調研數據,29.7%的職場人認為填報志愿時“專業>學校>地域”,其次是23.5%的職場人認為“專業>地域>學校”,超過半數的職場人將“專業”排在第一位。其次,“專業”的選擇會決定大學課程內容、學習模式和未來擇業領域等,例如,理工類專業會去實驗室、機房、生產車間等實踐基地,擇業方向偏技術、研發類領域;經管類專業則會有企業實習、案例研討、模擬創業等訓練,擇業方向偏管理、分析類崗位,可以結合自身特長、興趣愛好、擇業目標等來選擇。再次,“院校”的選擇也很重要,不僅要考慮“雙一流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區別,還要考慮“綜合類”和“專業類”、“研究型”和“應用型”院校的差異,好的院校會有濃厚的學習、競賽、學術和實踐氛圍,會通過“同伴效應”影響個人的學習習慣以及價值觀的形成。
并不是每一位考生都能如愿進入自己最理想的院校或者專業,有些學生可能無奈進入自己的“備選”專業,或者“服從調劑”。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李力行表示,學生可多發掘第二學位、轉專業、輔修、跨校修課等機會,同時隨著對“備選”專業的學習,也可能認識到這些專業的魅力所在。此外,他還建議準大學生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應當在大學期間體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等。
數據表明,67.5%的職場人認為大學期間最應當“豐富自身技能、拓展知識面”,此外, 36.4%的職場人都有“輔修第二專業”的經歷,也有18%的職場人“既輔修第二專業又跨專業考研”。對于多學一個專業帶來的好處,54.9%的職場人認為可以“學習到更多知識和技能,成為復合型人才”,占比最高。39.8%認為能“避免虛度時間,校園生活更豐富充實”,26.9%表示“招聘方認可度高,找工作時更有競爭力”。可見,多學一個專業對于職場人而言,從修身到求職都十分受益。
雖然“天坑專業”的說法一直存在,不過,仍有58.6%的職場人認為,“只要專業能力強,沒有所謂的“天坑專業”,占比排名各項第一。也有17.3%的職場人認為,“形勢變化太快,天坑也能變天賜”。 (林晶)
責任編輯:易初
- 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滬深居前三 百強東部城市占比超七成2023-06-06
- 供需兩端環比下降,景氣指數顯示增加2022-10-26
- 職場人國慶長假調查:假期加班成常態,每10個職場人就有7個拿不到加班費2022-10-09
- 最新資訊頻道 頻道推薦
-
校領導出席新華都商學院2023屆畢業生畢業典禮2023-06-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