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儺面祭先祖、千人狂歡大擺手、千人狂歡茅古斯、千人摸米女兒會……7月9日(農歷六月六)至8月9日(農歷七月初七)前往張家界將能親身感受這些原生態民族民俗文化表演。6月19日,張家界市人民政府對外發布,將于今年7月9日(農歷六月六)至8月9日(農歷七月初七)舉辦全球首個民俗文化活動月。
“這是一次集中展示張家界神奇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的盛會,將是一次10萬人次民間藝人參與、近100種游客受益,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動。”張家界人民政府副市長歐陽斌介紹說,張家界境內聚居了土家、白、苗等46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7.2%,其中土家族人口超過100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60%。多種民族文化在張家界交融,形成了張家界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本屆民俗文化活動月將以“絕版張家界、最炫民族風”為主題,舉辦開幕式暨千人儺面祭先祖、千人狂歡大擺手、千人狂歡茅古斯、千人摸米女兒會等四大節點活動,以及每天在各景點按時舉辦土家情歌對唱、土家風情舞、儺面舞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民族服裝秀、狐仙尋親、“洞聽中國”藝術季和土家廣場舞、桑植民歌體驗、土家漁鼓等日常活動。
“舉辦民俗文化活動月是張家界市委、市政府‘提質張家界、打造升級版’發展戰略、實現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嘗試,也是完善張家界旅游供給側改革、擴大旅游文化消費,提升張家界國際化水平的一次探索實踐。”歐陽斌表示,從六月初六到七夕節一個月時間里,正值張家界旅游的高峰期,將有約1000萬人次的游客來張家界旅游、休閑、度假。張家界市政府決定從今年起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六至七夕節固定舉辦民俗文化活動月,將其打造成蜚聲中外的世界文化品牌。
近年來,張家界十分重視民族民俗文化藝術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建立健全了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體系,組織開展了三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普查,對1000多名民間藝人進行登記,挖掘整理了50個重點保護項目、確定了10大類73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選了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達433人,出版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著作,申報了桑植民歌、張家界陽戲、桑植白族仗鼓舞等三項國家級保護項目。“張家界在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方面也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張家界·魅力湘西》、《煙雨張家界》、《夢里張家界》等節目,每天演繹著各民族文化的原生態歌舞。張家界每年的演藝門票收入超過5億元。”張家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余懷民表示,通過舉辦張家界民俗文化活動月,讓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必然會為全域旅游拓寬新的視野,探索出新的路徑,促進張家界民族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