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海南省旅游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對象范圍、目標任務、進度安排、政策舉措、保障要求等,這實際上是為海南基層旅游扶貧畫出了清晰的“路線圖”。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強調,要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利用好海南特別是中部山區獨具特色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挖掘和張揚地方特色文化,通過扶持發展旅游產業帶動貧困地區整村推進脫貧,讓貧困群眾吃上全域旅游飯。
“田園+旅游”小鎮展新顏
一個從前少為人知的偏遠鄉鎮,如今卻成了許多自駕游客的“新寵”。會山鎮是瓊海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也是海南苗族人口聚集的地區。這個曾經全鎮沒有一家超市的瓊海最窮小鎮,走上了“田園+”的脫貧路子。
驅車駛入會山鎮并不覺得乏味,鎮上到處可見的苗族風情元素,讓人眼前一亮。小鎮路面鋪設著做舊的青石,街道兩旁是繪著黎苗圖騰的路燈,形象生動、色彩艷麗的苗繡圖案被鑲畫在臨街民居立面之上,似向游人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在鎮墟附近的苗繡園村,20多戶危房改造戶風格統一。墻壁上以苗繡為主題的繪畫展示出苗繡四大技藝——“繡、織、點、染”,讓人不禁感嘆苗族同胞的靈巧、智慧。
在會山鎮加腦村,鵝卵石鋪就的小道一直伸向“朋萊灣”(苗語:約會),萬泉河水就從冠蓋亭亭的河濱休閑園林中流淌而過。村中竹園曲徑通幽,一間茶室隱秘其中,竹桌、竹椅、竹杯等滿眼的竹元素別有情趣。品一杯五月茶,聽著一旁的射弩場不時傳出的歡笑聲,頗有歸園田居之感。
田園+旅游,村莊變成了景點,游客多了,茶店、超市、飯店開起來了,家庭旅館開起來了,農信社搬過來了。往日村民自產自用的土產品,如野蜂蜜、山雞蛋、翻缸酸菜等,搖身一變成了特色旅游商品,農家日用的手工小竹籃在集市上可以賣到50元一個。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加腦村脫貧了,會山鎮也脫貧了。
“一村一策”實現精準扶貧
會山鎮的扶貧“翻身仗”,只是海南全域旅游整村扶貧的一個縮影。以開發旅游驛站而整村脫貧的“白沙羅帥村模式”、互聯網+旅游扶貧的“瓊中什寒村模式”、新型城鎮化+旅游扶貧的“瓊海會山鎮模式”……越來越多的鄉鎮在不斷創新旅游扶貧模式。
據海南省旅游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南高度重視旅游對脫貧的帶動作用,把旅游扶貧作為海南實施精準脫貧的措施:開展了海南史上最大規模的扶貧入戶調查、調研摸底,制定“一村一策”旅游精準扶貧方案,編制旅游扶貧實施方案和規劃,科學指導旅游扶貧;開展貧困村結對幫扶,組織動員全省大型旅游企業、星級酒店、景區景點、旅游院校等單位與45個重點旅游扶貧村開展結對幫扶。
今年上半年,海南省旅游相關項目簽約額達98億元,策劃包裝旅游風情小鎮和鄉村旅游項目57個,總投資895.46億元。以“千千萬萬”品牌打造和鄉村旅游點創建工作為抓手,海南省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投入1000萬元、海南省財政每年美麗鄉村資金投入6000萬元,扶持鄉村旅游項目建設。
截至目前,海南已有鄉村旅游點516家,分布于除三沙市外的18個市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2個,鄉村旅游示范點創建單位137家,評定了椰級鄉村旅游點34家。海南鄉村旅游已成為海南重點發展的旅游新業態,正逐步向精品化、品牌化方向邁進,鄉村旅游示范點對促進農民增收效果明顯。
鞏固提升扶貧進入沖刺期
“十二五”期間,海南貧困人口由“十二五”初期的75.3萬人減至47.7萬人,旅游業直接和間接帶動脫貧人口占到總脫貧人口的20%。實踐證明,大力發展旅游業是加快海南農村脫貧步伐的有力措施。
羅保銘指出,當前,海南省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到2020年,全省要實現47.7萬農村人口脫貧的既定目標,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必須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辦法。
根據方案,按照海南“三年脫貧攻堅、兩年鞏固提升”的扶貧規劃,通過3年的努力,在海南建設一批鄉村旅游模范村、旅游脫貧示范村、旅游扶貧培訓基地、鄉村旅游創客基地、旅游產業小鎮,發展一批扶貧效果好的旅游景區、休閑農莊(場)、椰級鄉村旅游點、特色旅游村鎮和供旅農產品、旅游商品生產基地等,培養一批鄉村旅游模范戶、旅游脫貧帶頭人,到2018年底,通過重點扶持45個旅游扶貧重點村和其他特色村鎮發展旅游業,帶動10萬以上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此外,方案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完善機制、增強能力、保護環境的原則,提出了多項進一步開展旅游扶貧工作的措施,多管齊下,涵蓋廣泛:調查摸底為精準旅游扶貧提供依據;編制規劃方案,科學指導旅游扶貧;明確重點,分類分批推進旅游扶貧開發;依托旅游項目,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拓展銷售渠道,提升鄉村旅游綜合消費水平;組織旅游企業,開展貧困村“結對幫扶”活動;實施“互聯網+扶貧”,提高鄉村旅游競爭力;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旅游扶貧技能;加大宣傳促銷,塑造旅游扶貧品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