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典雅風存
自小在南國的我只知道江南小鎮,魚米之鄉,從未領悟過北國的風光,不曾見過皇城相府。帶著一絲好奇和憧憬向往之情踏上北游之路。
很多人告訴我旅行是兩個的故事,可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旅行是未知的更是自由的,前方的路不知道怎么走,路上會遇到什么樣的人,發生著什么樣的故事,這些未知和自由都將是旅行路上最真實和寶貴的記憶。所以我會經常選擇獨自一人旅行或近或遠,或是毫無目的地的報個團說走就走。
對于平遙我是未知的,各說其詞的游記更是產生一種迫切向往之感。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們有51個來自祖國不同地區的游客組成的“晉緣一號團”來到了位于山西省北部的平遙古城。選擇平遙作為認識北國風光第一站也是有原因的,古色的建筑雖無皇家相府那般華麗,更貼近民生直觀的了解在明清時期的繁華景象。來之前也是通過網上介紹知道,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當你登上了這具有2700年歷史古城墻時,腳步是凝重的、心情是沉重的,因為你不知道這2700年間它經過了多少風雨,甚至是承受了多少次的摧毀?才存留下如今這般盛世景象。走在城墻上不敢去想象眼前這一塊塊古青磚砌成的城墻,它經歷過數千年時光的洗禮,又見證了數次歷朝君王的變故,這其中有蘊含著多少歷史故事。我同我的游伴說“在這里隨便來一塊磚,一把土,它都具有千年的歷史和其背后的故事。”
站在高高的城墻上,放眼望去古城內一片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城墻外的現代化。真的讓人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如果游客在進古城游玩的時候換上古裝,走在這平遙古城。我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不過我希望在我下次來的時候就在進城門的那一刻一腳跨越世紀,從21世紀回到明清時代。
我想奔跑在這古城樓上,感受這經歷了2700年的歷史滄桑的文化古城。
一步一步的邁在這平遙的古城墻上,
一聲一聲的喊在這平遙的古城內。
我不曾知道是么是甕城,聽導游的講述我片知道甕中捉撇、關門打狗的說法就是從此而來。建在城門外小城 (下圖),又叫月城 ,用以增強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平遙古城的甕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御,由于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于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墻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之后了解到在古代打仗的時候要進城里就必須先進這甕城,在甕城的內有兩道門敵人要從甕城的南門到東門才可以進古城,而這兩個門形成的是一個弧度角在敵人進來的時候要拐彎就會減小速度。而且在甕城內墻都是成90°的直角是為了在敵人攻進甕城的時候在甕城的上面放箭投放石頭木材,將敵人困死在內。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忘了是在哪個城門看到城墻上有一排兵用大炮對著城外,瞬間有種壓迫的感覺,當時心里想著,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在敵人攻打平遙的時候我會不會就是在大炮前打倒敵人的那個士兵?
已經不記得導游說這大炮是河北還是河南的什么木做的,后來將黑鐵皮包裹起來的。記憶中它的名字是“紅衣大炮”
在歸途中似乎想到了答案,我會,
我已不在留戀平遙古城,若能百年后修生在此城之中。
我想自會久眠。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