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鐘樓|
鐘樓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
所以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來說,
它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首。
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
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
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
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
并分別與明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
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
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
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
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
重檐斗拱,攢頂高聳,
屋檐微翹,華麗莊嚴。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
關中一帶連連發生地震,
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
河里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長安在震動。
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覺不踏實,
于是想辦法要壓著它。
道人術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
讓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鐘樓,
鐘乃天地之音,可鎮住蛟龍。
為此,朱元璋專門修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鐘樓,
并調來“天下第一名鐘”景云鐘前來助陣。
鐘樓修了,朱元璋又派他的二兒子鎮守西安,
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
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
王府城亙至今依然佇立,
歷經六百年滄桑的剖面層次分明。
碑林博物館正門口那兩個銅獅子,
就是秦藩王王府的東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
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
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
朱元璋曾有些心動,
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
選擇宮室基址,并繪制陜西地圖進獻。
太子朱標從陜西回到南京后,
呈獻了陜西地圖給父親朱元璋,
并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
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
提議遷都西安。
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
太子朱標不久以后英年早逝,
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憔悴,
遷都之事不了了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