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樓(風琴博物館)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入駐救世醫院舊址,展出200多件珍貴的西洋文物
中南銀行舊址如今改造成中南銀行的歷史沿革展館
廈門輪渡公司通過廈鼓航線調整和游客分流,提高游客旅游體驗
整治提升以來,龍頭路作為“垃圾不落地”示范街煥發了新貌
歷史會銘記這一天——公元2017年7月8日。在波蘭古城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遺九年的鼓浪嶼以“歷史國際社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這一刻,被譽為“女王皇冠上的寶石”的這座東方小島,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世界舞臺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小島為何能成為世界遺產?
東西方多元文化在這里的碰撞與融合是鼓浪嶼作為世界遺產的核心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鼓浪嶼文化遺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符合世界文化遺產“標準ii”和“標準iV”,滿足遺產保護真實性、完整性要求,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人類共享遺產的經典之作,“她見證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價值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發展的歷史”。
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鑒
一座小島,一段歷史,一種機緣。
在鴉片戰爭之前,鼓浪嶼基本上是一個海島聚落。鼓浪嶼島最早的記載在宋代(10世紀),被稱為“圓沙洲”或“圓洲仔”。此后,它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發展階段,以閩南文化為主的本土傳統文化在島上形成文化積淀。16世紀世界地理大發現后,大航海時代來臨,由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經營的鄭氏海商集團以鼓浪嶼、廈門、金門為基地,通過海上貿易,與海外特別是與東南亞地區及日本,建立起緊密的聯系。
1840年鴉片戰爭后,隨著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鼓浪嶼成為西方人居留地,先后有十幾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或領事機構。許多商行開始集結,德記、和記、怡記以及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等洋行將商貿輻射到閩南及更廣闊的地區。
1902年1月,《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簽訂,次年生效,鼓浪嶼成為公共地界。隨后,清政府批準授權設立工部局和會審公堂,管理公共地界行政、司法事務。鼓浪嶼被植入西方“公共”概念,多國“島民”共同制定社區律例,共建了“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華洋共管、高度自治的社區治理路子,由此也開啟了鼓浪嶼的多元文化交融階段。
20世紀初,大批閩籍華僑精英返鄉,鼓浪嶼成為他們首選的定居地。他們大興土木,創立公司,發展商貿,開發房地產,加速了島內城市現代化進程和多元文化的磨合與成熟。歷經本土文化的沉淀、外來文化的傳播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文化多樣性和現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共同家園”。居民、華僑和洋人和諧相處,安居樂業,體現了這一時期人居理念和獨特示范,也體現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并非排斥或者征服,而是彼此尊重共同發展的新型關系。
嶄新的社區氣質隨之逐步形成。疏通死水,消蚊滅蠅,打掃道路,清除垃圾,沖洗排水道,隔離傳染病者,建設公廁和垃圾箱,良好衛生習慣在鼓浪嶼形成風潮。在共同營造了一個整潔、安靜、有序的城區環境的同時,居住在島上的人們也變得溫文爾雅。
這個面積僅相當于大約三個故宮的彈丸小島,先后創造了150個“中國之最”:第一個引進攝影術、第一個引進足球、創辦第一座女學堂、第一座幼兒園等。“鼓浪嶼見證了晚清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沖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鑒的典范,是閩南本土居民、外來多國僑民和華僑群體共同營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鼓浪嶼的申遺陳述如是說。
在鼓浪嶼申遺顧問、廈門市文化局原局長彭一萬看來,這個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萬人的小島,至少薈萃了四種文化,除了大家熟知的閩南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外,還有生態文化。通過鼓浪嶼上的華僑植物引種園,世界各地適合熱帶、亞熱帶種植的植物被引入,才使得鼓浪嶼乃至廈門成為海上花園。他表示,鼓浪嶼作為近現代中西多元文化薈萃、匯聚的微型城區,“在中國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罕見的”。
文化遺存的活態傳承
有人說,“在鼓浪嶼,一步一個城,走著走著,便環游了世界”。
這話一點也不假。到過鼓浪嶼的人,無不被鼓浪嶼上的萬國建筑所吸引。這些由華僑主導建設的建筑,閩南風格、西方古典復興風格、現代主義風格、裝飾藝術風格并存共榮,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
風貌建筑、古跡遺址、歷史道路、特色園林、自然景觀構成了鼓浪嶼獨特的城市肌理和文化特征,散發出閩南韻味、南洋氣息和歐陸風情。廈門文史專家、鼓浪嶼歷史研究者吳永奇表示,鼓浪嶼島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文化價值觀的交融。
創新發展是鼓浪嶼在建筑史上的重大貢獻。許多建筑在兼收并蓄中融會貫通,開拓了新的境界,形成了獨具特色、引領新建筑潮流的廈門裝飾風格。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認定,它符合標準iv,即“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高度評價“鼓浪嶼是廈門裝飾風格建筑的一個杰出代表,反映了東南亞地區的建筑從傳統的地方風格向現代主義和國際化的過渡”,“就此而言,鼓浪嶼見證了亞洲全球化早期各種價值觀念的交匯、碰撞和融合”。
如今,鼓浪嶼擁有近2000座歷史建筑,道路網絡和市政設施基本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包括工部局、三丘田碼頭、和記洋行、燕尾山午炮臺等4處遺址和三和宮摩崖題記、延平文化等2處遺跡,墻垣、基石、地面、房屋結構、碼頭駁岸、炮臺臺位都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樣貌。
在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張順彬看來,鼓浪嶼的“魂”在于,她不僅真實完整地保留了歷史遺存,而且使其活態傳承下來,讓人文之光熠熠生輝。
在鼓浪嶼,不同宗教和睦相處流傳至今,教會西醫診所選擇在族人的宗祠開辦,中式婚禮選擇在西方的教堂進行并非少見;教育、醫療、體育起步早發展快并保持優勢,成為培育一批批精英的搖籃,“萬嬰之母”林巧稚、世界文學大師林語堂、清華第一位體育教授馬約翰、中國現代第一位專業聲樂教育家周淑安等知名人物都與鼓浪嶼結下不解之緣……很難再找到像這樣小的地方,有這樣多的名人飲譽世界。新生代同樣出類拔萃,世界科學舞臺、藝術殿堂、體育獎臺上留下了他們的身影。科學家、鋼琴家、指揮家、詩人層出不窮,音樂世家、教育世家代代相傳。
如今,歷史國際社區的品質仍在延續,讀詩書、聽音樂、穿西服、喝咖啡、辦家庭音樂會早已成為鼓浪嶼島民生活的一部分,鐘聲、琴聲、讀書聲仍然浸潤著人們的生活。
責任編輯:唐秀敏
- 鼓浪嶼音樂廳辦30周年圖片展 記錄音樂文化活態傳承2017-07-12
- 專家解析:鼓浪嶼這個小島為何能成世界遺產2017-07-11
- 對話鼓浪嶼:傾聽百年老建筑的前世今生2017-07-11
- 百年鼓浪嶼:九年“申遺”五年整治展現秀美容姿2017-07-11
- 各界專家紛紛講述鼓浪嶼情緣 為保護琴島建言獻策2017-07-10
- 鼓浪嶼申遺成功 福建省委省政府發出賀信!2017-07-09
- 廈門鼓浪嶼申遺成功 成為中國第52處世界遺產2017-07-09
- 鼓浪嶼開展假煙集中銷毀行動 銷毀假煙6200包案值約10萬2017-07-06
- 青海可可西里與福建鼓浪嶼沖擊世遺 勝算幾何?2017-07-04
- 本月起上鼓浪嶼不僅要刷證也要“刷臉”2017-07-03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呼倫貝爾大草原夏日即景 草原裝扮得五彩斑斕2017-07-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