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大英博物館最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第一位非英國籍掌門人,哈特維希·菲舍爾堅信“博物館里沒有外國人”。
這不僅是這位出生于德國的藝術史學家對自己身份的看法,也是他對全球博物館業發展的期許。自2016年接掌大英博物館以來,他挑起全面改造大英博物館的重任,同時加速與其他國家博物館合作,力求將“世界文明開放、大同”的理念更充分地體現于這座擁有260多年歷史的世界級博物館。
來自德國的“博物館迷”
在大英博物館完成改造后新近重開的“何鴻卿爵士中國與南亞館”(中國館)里,菲舍爾近日接受了新華社獨家專訪。鏡頭前,55歲的他沉穩睿智,展現出德國人嚴謹的一面。
“我很小就跟隨父母來過大英博物館,這里是英國首屈一指的旅游目的地,無人不知。但對一名專業人士而言,大英博物館的意義更重要,”他說,“因此,當收到來這里出任館長的邀請時,我立刻點頭同意,一秒鐘都沒猶豫。”
菲舍爾1962年12月出生在德國漢堡。隨著年齡增長,菲舍爾開始懂得展品背后的故事,開始關注展品與藝術、文化以及他自身之間的奇妙關聯,對博物館也越發癡迷。
他認為,博物館展現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展品,而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鮮活的經歷、有溫度的知識”,能與每個參觀者都產生關聯。他想與更多人分享這樣的體驗,高中畢業時就打定主意將來要在博物館工作。
菲舍爾精通德、英、法、意四國語言,1994年從波恩大學博士畢業后到瑞士巴塞爾一家藝術博物館工作數年。2006年,他回到德國,在埃森一家當代藝術博物館任館長。2012年,他被任命為德累斯頓國家藝術陳列館館長。
“博物館是我的事業,這是我青少年時期就形成的夢想,好在它實現了。”
多元文化支持者
在德累斯頓工作期間,菲舍爾以國際化眼光成功在博物館界樹立了聲望。
他認為,世界級博物館必須擺脫民族、種族和地域思維的局限,不應只凸顯自身所在國家的文化身份,而是應該向全世界文化敞開大門,更多展示文化包容性、多樣性,滿足人類與生俱來對這個多元化世界的好奇心。
秉持這樣的國際化理念,菲舍爾在短短幾年間把德累斯頓國家藝術陳列館的影響力從“歐洲級”提升到“世界級”,也因此贏得了大英博物館前任館長尼爾·麥格雷戈的信任,被他選為接班人。
曾有英國媒體質疑菲舍爾作為一名外國人是否有實力續寫大英博物館的輝煌。他對此回應說:“這是一個真正國際化的博物館,一旦你跨進它的大門,里面就沒有外國人,只有世界文化。(這里)沒有分界、沒有限制。”
肩負重任的改造者
執掌大英博物館以來,菲舍爾的首要任務是全面改造這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既要維持場館的日常運營,又要以更連貫、更現代、更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呈現展品,將博物館“帶入下一個階段”,菲舍爾肩負重任。
他認為,博物館想要持續生存下去,必須不斷發展相關技術。他贊成利用新技術手段,尤其是數字媒體方式,重新策劃和展示藏品,但“你得小心,不能過度,因為觀眾最期待看的還是展品本身”。
2017年12月,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完成歷時一年多的內部裝修后重新向公眾開放。
他說,中國館是大英博物館參觀者到訪最多的館廳之一,其地位“至關重要”。為了體現歷史深度和延續性,改造后的中國館展品中增加了一部分中國當代藝術品。
曾多次到訪中國的菲舍爾說:“我非常喜歡這個充滿歷史感的展廳。”但他同時也感嘆:“沒人能夠充分展現中國的歷史,它太廣闊,太豐富,太多元。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提供盡可能多的途徑,讓參觀者接觸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張代蕾)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文化和旅游部高限處罰惡搞《黃河大合唱》2018-04-03
- 國際乒聯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落戶上海2018-03-30
- 福建中醫藥大學:在博物館里赴一場生命之約2018-03-26
- 廈門實驗小學課堂搬到博物館 發展孩的真實性學力2018-03-26
- 福州新春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坊巷送福好戲連臺2018-02-13
- 龍巖:提升客家文化站位 做好客家聯誼工作2018-01-29
- 網絡游戲正在迎來新時代 究竟應該靠什么贏得未來2018-01-27
- 湖北人愛逛博物館 211家博物館接待3000多萬人次2018-01-26
- 英國人學外語欠熱情 “脫歐”加劇語言技能缺乏2018-01-25
- 年終懸賞 美博物館懸賞千萬美元追蹤失竊藏品2017-12-28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嶗山年、紅碼頭—福啟新春” 嶗山春節系列2018-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