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線6月1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曾明輝 通訊員 劉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靈動的,其喚起人類記憶的形式更加直觀。隨著對非遺保護力度的加大,湘潭市的非遺項目申報也全面推進。2006年,湘潭市的青山嗩吶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2011年,花鼓戲、韶山山歌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
2016年,湘潭市有巫家拳、紙影戲影偶制作技藝、石鼓油紙(布)傘制作工藝、毛氏菜烹飪技藝、張新發檳榔制作技藝、湘鄉石壩鼓、湘潭火龍舞、檳榔習俗等8個項目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湘潭市有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0個省級非遺項目,23個市級非遺項目和55項區縣級非遺項目。
為進一步了解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及開發的現狀,找到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市文體廣新局、市非遺中心組成調研隊伍,到各縣(市)區文化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專項調研,解決非遺傳承過程中的實際難題。
推行“非遺進校園”,實現活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側重“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同的非遺項目,保護的思路并不同。有些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往往從社會效益層面入手進行保護。
火龍舞是流傳于岳塘區荷塘街道一帶的特色活動。一支火龍舞隊伍,由龍頭、龍身、龍尾9人組成。龍身的每一節,里面都點有油紙捻子。到了夜里,便有如一條火龍,當地人稱為“明籠子”。每年元宵節與農歷六月六等節日,當地都會表演火龍舞。火龍舞傳承至今,已有150年。
然而,因為非遺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湘潭火龍舞的前景堪憂。“舞火龍的傳統,在竹埠村已有百余年歷史。而今,竹埠村已基本被拆遷,從原來能串400余戶,到今年農歷正月十五僅走了20來家,火龍‘舞臺’已基本消失,但城鎮化是大勢所趨,因此讓火龍舞的傳承發展陷入尷尬的局面。”調研過程中,調研隊伍發現,除了非遺保護機構不全、人才匱乏,非遺項目傳承困難、后繼乏人等問題,非遺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的情景,也同樣存在。
學校教育傳承,被人們稱為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極有影響力的方式。市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近年來,湘潭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如湘潭火龍舞、紙影戲等15個非遺項目,紛紛走進各中小學,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去年12月8日湘鋼二中的第二屆社團文化藝術節上,火龍舞壓軸呈現,令在場觀眾連連喝彩。11名學生因在火龍舞學習中表現優秀,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傳承人”。
湘潭市巫家拳館館長顏亮鳴表示,曾在古戰場上立過赫赫戰功的巫家拳,如今正在開展“進校園”“進社區”等“六進”活動。火炬學校的學生,目前正在學習巫家拳操,預計下學期就能正式作為課間操進行練習。
今年,市非遺中心將在市內的大學、中小學開展15場“非遺進校園”“戲曲進校園”系列文化惠民活動。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與學校聯合開辦非遺傳承班、創辦課外社團等,積極滲透學校的文化教育,力爭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讓更多學生感知傳統藝術的魅力。
建立非遺專家庫,科學助力非遺保護
有物質載體的非遺項目,往往可以憑借產品走市場化之路。在湘潭,石鼓油紙傘、韶山毛家菜等這些有物化載體依托的非遺項目,通過市場化的探索,憑借產品流通,在當代尋求新生力量。
湘潭縣石鼓鎮一帶的油紙傘,據稱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石鼓鎮上,就有好幾家油紙傘廠。“石鼓鎮制作傘骨的人很多,他們將做好的傘骨送到這兒后,我們對傘骨進行組裝、封邊、糊面、裝訂、上油等一系列工序。”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油紙傘的傳承人周漢宇說,油紙傘的銷售情況很好,往往供不應求。
涵括118個國家級、200多項省級非遺項目展示的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將這種市場化態勢進一步延伸與擴大。“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遺產,推廣老祖宗的智慧。同時,與項目傳承人合作研發產品,在博覽園內進行銷售與流通。”博覽園負責人郭合平表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并行,是傳承傳統技藝的一條可行之路。
目前,湘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重申報”轉向了“重保護”,并建立了10個門類齊全的非遺專家庫。市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邀請了市內高校的民俗學教授、民俗學者等擔任專家,從非遺項目的前期申報、挖掘整理、項目評審,到非遺產品的研發、產業發展乃至中長期規劃,進行系統規范的指導。“我們還依靠專家團隊,在高校進行課題研究。如湘潭市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巫家拳,目前便申報了一個國家級的課題。”
市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一基礎上,湘潭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是在不破壞非遺核心文化的基礎上,逐步進行市場化開發,而非盲目進行產業化,以此保護好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
此外,為了進一步增強非遺傳承人的自身造血功能,市非遺中心不斷引領傳承人拓寬眼界,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加大民間傳承力度,充實非遺保護力量。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中國捐建的太陽能光伏取水項目移交印度2018-06-11
- 成都公開征集科技治霾“妙方” 最高資助200萬元2018-06-08
- 去年泰國東部經濟走廊申請優惠政策項目額大增2018-06-08
- 突破建筑局限!荷蘭用3D打印技術建造住宅區2018-06-08
- 美國投資移民欺詐案宣判 受害人獲賠200萬美元2018-06-07
- “創青春”福建省大學生創業大賽舉行2018-06-07
- 中國在非工程首獲詹天佑獎2018-06-07
- 湖北省201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300多項系列活動將陸續展開2018-06-06
- 尼泊爾將迎雨季 中使館吁謹慎參加涉水旅游項目2018-06-06
- 知識產權戰略實施10年 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00萬件2018-06-06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遼寧5名網友組團探險4人被困80米洞底,多方聯2018-06-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