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楊僧宇) “苗繡繡法多種多樣,雙針繞線繡是其中非常古老、復雜的一種,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曾經有六七十年,都是幾乎失傳的狀態。” 繡娘李敏介紹說,她所在的雷山縣丹江鎮貓貓河村位置偏遠,不是游客常來的地方,村子里繼承的雙針繞線繡法,更加少為人知。
看到年輕人們帶著攝影攝像設備走進村子,百度匠心中國行貴州站調研隊伍中有幾位格外年輕的面孔,他們來自山西、福州、內蒙古等地,年齡在19到24歲之間,很多是第一次親身與傳統手藝人接觸。而這樣的青年學生調研項目,正在全國幾十個城市同步展開。
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需要年輕人
從臺江縣城出發去施洞鎮,坐完大巴車又要走很遠才能到非遺傳承人吳水根的家。
吳水根是苗銀鍛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打銀已經32年了,隨著科技的發展,有段時間銀匠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吳水根的眾多同行和徒弟中,已經有很多人不沾銀了。
吳水根告訴我們,銀飾是苗家姑娘嫁妝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套完整的苗銀嫁妝包括頭帽、手鐲、項圈、腳釧等,重達十幾斤,即使像吳水根這樣的老銀匠,每天打制也要耗時近50天,一年只能打八至十套。
看到吳水根可以僅憑想象而不用借助任何度量工具,就能把一塊碎銀子捶打成脆響的鈴鐺、栩栩如生的蝴蝶、弧度優美的項圈,年輕人們贊嘆不已。從吳水根家里回來,來自內蒙古師范大學的陳宇飛連夜剪出了一個10秒小視頻發到了朋友圈:“現在的青年人就應該更多地去關注這些老手藝,并把他們的了解與認識傳遞給周圍的人。
來自山西的李俊楠同學在參與活動之前僅僅聽說過一部分比較出名的傳統老手藝,“很大程度上,它們只存在于書本、電視上,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并不深入,親眼看到比想象的還震撼,感覺自己該學的太多了。”吳水根的銀飾讓他驚嘆,歐東花的苗繡技法更讓小李心生崇拜。
歐東花所在的凱里市苗侗風情園民族服飾博物館,距離吳水根家不到半天車程,這里珍藏著她多年收集的苗繡作品。歐東花8歲開始便跟著祖母、母親學習刺繡,至今已有40年。她不僅熟練地掌握了苗族傳統的平繡、打籽繡、堆繡、疊繡、貼布繡、馬尾繡等技藝,難度極高的施洞破線繡也不在話下。
準零零后女生陳思涵這次從福建飛來貴州,對苗寨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到了歐東花的博物館,一看到老織布機,便忍不住坐上去。在歐老師的指點下,小陳有模有樣地學著紡線,在繡娘李敏的家里,她又學起了編線的手藝。小陳說,“這看上去簡單的手藝,其實學問可大了,我學了半天,織出來的線還是松松垮垮,希望有機會多花些時間在這里學苗繡。”
據了解,這些調研的學生記者們均來自百度與中國青年報、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大學生發起的“百度shǒu藝人—亮手絕活兒”公益行動,活動吸引了200多個校園媒體單位、2000多個大學生記者參與,此次隨隊參與貴州非遺調研的幾位學生便是從眾多候選者中脫穎而出。
新技術的支撐,讓更多人了解傳承
不管是貴州的苗銀、苗繡、老北京的兔兒爺、陜西的皮影,這些老手藝在互聯網時代似乎越來越不受年輕人的關注。如何讓更多人年輕人認識、了解并喜歡上傳統文化,一直是很多文化傳承人的一塊心病。吳水根說,寨子里年輕人越來越少,他跟外界的聯絡只能通過自己孩子,“很多人愿意買路邊地攤的銀器銀飾,以為那就是正宗手工打制的苗銀,其實那不能代表苗銀的手藝,但我不知道該怎么告訴年輕人們。”
調研過程中,學生們向手藝人展示了為其制作的信息流傳播畫面和明信片,手藝人們很是欣慰。吳水根、歐東花都告訴學生們,自己不懂上網,李敏也坦言自己連電腦也不太會用。傳統手藝的傳播,更多還需靠青年人與新的平臺與技術一起來推動。
此前,百度將吳水根、歐東花、李敏的故事放到百度信息流上,在喜愛傳統文化的人群中精準推送,每個都有50萬以上的曝光。百度還將他們的故事免費投放到機場、電影院、取票機和餐廳等線下場所,讓更多人看到他們、了解這些傳統手藝。
新技術也需要好內容。“百度shǒu藝人”項目組成員告訴記者,百度的初衷便是通過校媒記者實地走訪調研,讓年輕人關注非遺的同時,把全國各地的手藝人故事帶回來,并通過百度信息流、AR等技術和產品,更廣泛地展示給更多人。
據了解,這樣的學生調研項目正在幾十個城市同步開展。哈爾濱師范大學的邸月麗和同伴們采訪了黑龍江民俗畫的傳承人鄭洪光,“當我去看她作品時候就好像感受到了黑龍江人民那個年代的生活。門前的大紅燈籠,冬天凍的硬邦邦的冰糖葫蘆,五顏六色的大厚棉襖??這個項目給了我們學生一次深入了解非遺的機會,我學到了很多,也很熱愛非遺,會去用自己的力量傳播和守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與河南禹州鈞瓷傳承人苗長強采訪的大學生潘奕良參加活動時也是既興奮又緊張,“因為自己雖然是河南人,但對鈞瓷是一無所知,真的非常感謝這次經歷,能夠讓我這么近距離的感受河南的鈞瓷文化,感受一個老手藝人對自己所傳承的國家非物質文化的熱愛與執念,這種切身的體會是任何老師都講不出來的。”得知自己寫的內容要上線到百度平臺上,小潘非常高興,“很開心能通過我們的筆把手藝人的故事記錄下來,傳播出去。”
年輕人的關注、新技術的的加持也給了老手藝人信心。在歐東花看來,只有更多的年輕人通過互聯網參與到觀賞、制作、創作的過程,成為日常喜愛的消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文化及工藝傳承的問題。
所謂非遺傳承,無非就是在老藝人和年輕人之間撐船,而摸索出老手藝在新時代下的傳播與傳承機制,把非遺文化推向年輕人的視野,也正是用技術拯救非遺的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貴州榕江民俗鬧新春 苗寨年味濃2018-02-23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中秋節假期9790萬人次出游 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2018-09-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