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國家濕地公園一角,遠山靜穆,白云縈繞,水草豐茂,景色秀美。
紅、白、黃、藍四色建筑是四季吉祥村村民安居的家園,圖為四季吉祥村藍色的民宿。
看生態扶貧,西藏是繞不過去的觀察窗口。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西藏是亞洲乃至北半球重要的氣候調節器,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功能地位舉足輕重。與此同時,西藏自治區是中國唯一省區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整體性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程度深、脫貧成本高。
既要“綠起來”,也要“富起來”。近期,本報記者走進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采納鄉四季吉祥村和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通麥村,探訪“世界屋脊”如何念好“山字經”,唱活“林草戲”,實現生態脫貧。
生態建設脫貧——
“植樹造林,多條脫貧致富路!”
“飛機還有半個小時就到達拉薩貢嘎國際機場了。”透過舷窗俯瞰,云層高懸與天空再次合為同一個圖層,地面上的一切都漸次清晰起來。夏秋之際的拉薩河,水量豐沛,水域開闊,泥黃色的河水,浩浩湯湯,逶迤向南。
河里是什么?是樹!這一幕令首次進藏的本報記者備感震撼,拉薩河里間隔一段距離,散落著的疏密不一的樹木,星星點點卻連綿不斷,周圍高山聳立,云霧縈繞,構筑成一道別樣的風景線。這是西藏生態建設工程的典型樣本,而這一建設成就與拉薩河流域沿線群眾密不可分。
在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通麥村村民委員會的小禮堂里,有幾份張貼在墻上的信息公示清單,其中一項數據引人注目:造林補貼1137711元。這筆錢既是2017年村集體收入的最大項,也是集體支出的最大項。
“植樹造林讓通麥村又多了條脫貧致富路!”通麥村黨支部書記窮達說,2017年,通麥村共植樹造林1247.3畝,參與造林的村民年人均分紅近2萬元。
通麥村位于雅魯藏布江畔,是西藏自治區“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規劃范圍的一部分。“兩江四河”是指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年楚河、雅礱河、獅泉河流域,是西藏高原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脈絡和核心紐帶,同時也是西藏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
“中國山區、林區、沙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與深度貧困地區高度耦合,深入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建設、石漠化治理等林業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可以將全國2/3以上的造林綠化任務安排到貧困地區,以增綠促增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計財司司長閆振表示。
生態保護脫貧——
“我當上了生態護林員”
“2016年,我成為一名光榮的生態護林員。”次仁玉珍,是拉薩市曲水縣采納鄉四季吉祥村村民,現在每月巡山3次成為她的固定工作之一。
“精準到位,精準到人,找對窮根,明確靶向,絕不落下一個貧困戶、丟下一個貧困群眾。”走進次仁玉珍的家,二樓通透的大客廳里,墻壁上掛著的兩個金色大相框引人注目,相框里,紅色打底的照片最上方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精辟論述。兩張照片中間分別是《四季吉祥村精準扶貧村規村約》、《曲水縣精準扶貧明白卡》,白紙黑字,一清二楚。
據拉薩市曲水縣采納鄉黨委副書記、四季吉祥村第一書記索朗央吉介紹,次仁玉珍曾是村里的建檔立卡戶,也是最早一批摘掉貧困帽的脫貧戶,每年3500元的生態護林員工資,是她家脫貧致富的重要收入之一。
“生態護林員是對專業護林員的有效補充,正成為西藏生態保護的生力軍。”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公益林專業管護站站長佐杰,是一位有28年工齡的老管護員,主要負責管理專業管護員和各村鄉村護林員的在崗和巡山情況。佐杰說,2016年,米瑞鄉增加了104個鄉村護林員的編制,每位鄉村護林員每月可有1800元的工資收入。
“通過參與生態保護而受益,廣大貧困群眾充分意識到了家鄉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參與熱情大大提高,生態保護工作成效顯著。”閆振說。
近年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大力推進生態保護脫貧,實施補貼、補償和獎勵等重大政策,既讓廣大貧困群眾從生態保護中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又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生態基礎。
生態產業脫貧——
“農民持續增收的‘鐵桿莊稼’”
9月是青稞收獲的季節,秋風拂過麥田,空氣中彌漫著收獲的氣息,金黃色的麥垛是田野里最美的風景。
在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通麥村,“巴宜區通麥一號菜園”和“米瑞鄉通麥村蘋果基地”也迎來豐收季。
走進“巴宜區通麥一號菜園”,一排排潔白整齊的蔬菜大棚里,豆角、青椒、西紅柿、黃瓜、茼蒿……時令蔬菜,應有盡有;拾階而上,遠看好似荒山的地方,近看卻是一株株掛滿青紅色蘋果的蘋果樹,放眼望去,果樹遍野,長勢喜人,一個不起眼的指示牌顯示,這里是“米瑞鄉通麥村蘋果基地”。
“巴宜區通麥一號菜園”是集高智能溫室、連體溫室、露天蔬菜基地、倉儲辦公為一體的產業園,總投資3000余萬元,產業園建成后每年可產蔬菜3000噸,每年可為村民帶來土地租賃收入50萬元;通麥村群眾可優先在基地打工,戶均增收2萬余元。而種植面積達282畝的蘋果基地,正發展成為通麥村旅游觀光項目,家庭旅館和農家樂遍地開花,前來采摘的城市居民和游客絡繹不絕。
“現在賺的錢基本都落到自己的腰包里了!”四季吉祥村村民巴桑笑得合不攏嘴。曾經,因為家中只有三畝地,周邊就業環境差,巴桑到拉薩打工多年。她坦言,打工期間,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即使省吃儉用,每月落到手里也只有1000多元。
如今,巴桑在家門口的萬畝林木良種繁育中心參加集體造林勞動,每月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勤勞能干的她再也不用出遠門打工了。
在閆振看來,林業資源優勢、物種優勢、景觀優勢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發展的潛力所在、優勢所在、希望所在,是農民持續增收的“鐵桿莊稼”。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美醫生”沈彧瀾:為藏區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2018-10-10
- 西藏對國際登山隊采取嚴格管理措施 散客團無法獲得許可2018-09-18
- 西藏國際旅游小鎮上演文藝表演展民族文化風采2018-09-12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