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自媒體公眾號“小聲比比”發布一組數據統計,稱經過數據對比與分析,發現以用戶內容起家、國內最大的自由行交易平臺馬蜂窩上存在大量的抄襲內容,從其他平臺搬運來的用戶點評。
馬蜂窩廣告截圖
文章作者梓泉告訴界面新聞,乎睿數據團隊花了4個月時間做了馬蜂窩的調查,今晚發布完整的報告。他表示,文中得出馬蜂窩“抄襲點評數量占85%”的統計結論,先通過比對點評內容來找到抄襲賬號,抄襲不同大眾點評賬號150條以上的賬號算作一個抄襲賬號,然后計算抄襲賬號所發布的全部點評,占馬蜂窩總體點評數量的占比。
馬蜂窩暫時沒有發布官方回應,但表示正在核實相關情況。
梓泉向界面新聞解釋其團隊判定抄襲內容的標準:“第一是馬蜂窩的內容,同時和多個來源重疊,總不可能這么多家抄一個人嘛,這個概率太小了。第二是存在大量外語翻譯的內容。第三是人稱指代前后沖突。四是點評的時間戳有人為修改痕跡。”
對于這份統計結果,有從事零售電商行業的網友認為其中存在破綻,“馬蜂窩把內容當作社區運轉的核心,積累了8年,卻被先入為主地說成馬蜂窩抄襲爬取對方數據,而大眾點評此前被曝光爬取他人數據不止一回了。”
今年7月,小紅書發布聲明,指責大眾點評大量抄襲小紅書用戶內容,認為大眾點評批量建立虛假賬號,抄襲及搬運用戶在小紅書發布的原創筆記。可見抄襲用戶點評現象,在內容聚合型的互聯網企業間并不罕見。
此前的事件還有百度抓取大眾點評用戶評論,因不正當競爭被法院判處323萬元賠款,之后又被馬蜂窩用戶投訴抄襲了自己的馬蜂窩游記,最后的處理結果是將投訴涉及的4篇游記刪除并封號。更早時候,豆瓣“足跡”團隊抓取窮游的地理數據,最后CEO楊勃公開致歉并關停了“足跡”。
在某家OTA從事產品設計的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互聯網企業,尤其電商中的爬取數據行為是常見現象,爬蟲和反爬蟲都是動態的斗爭,沒法屏蔽,但也是違法行為。“每個網站都有一個robot.txt文件,告訴網絡爬蟲哪些站點可以爬哪些不可以爬,但一般都不遵守這個文件。比如零售電商爬取競爭對手價格,同質化的產品相互比價。”
從事互聯網法律研究的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告訴界面新聞,這種爬取競爭對手數據的行為,涉嫌反不正當競爭法。
而對于馬蜂窩的這次事件來說,不論最后調查結果如何,抄襲者是企業還是商家,或者抄襲內容的規模多大,都沒有存在抄襲內容這件事本身重要。一直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和創業案例光環的馬蜂窩本身,遭遇了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機。
去年自媒體爆料今日頭條的悟空問答挖走300多個知乎大V的時候,馬蜂窩CEO陳罡在知乎上發了一問題,鼓舞知乎創始人周源,“你相信憑砸錢、抓取、抄襲能Copy一個社區嗎?”他說到,“作為這種事件的親歷者,螞蜂窩的旅游社區達人和高質量的旅游內容向來被各色旅游行業的成名大咖和江湖嘍啰青睞有加,來重金收買的,送ipad搬家的,500元求一條酒店點評的,Spider連抓帶扒的...... 各種套路層出不窮。”不知道他如今是何感想。
2006年,曾經在國內最早一批門戶網站工作的陳罡和呂剛,因為自助旅游、探險的愛好,一起創建了馬蜂窩,并逐漸在國內聚集起一批驢友,分享各自的驢友攻略和貼士,2010年時發展到10萬用戶的規模,逐漸形成社群。早期用戶奠定了這家公司的基因,這份基因包括自由行屬性的用戶、這些用戶產生的廣泛而小眾目的地的游記內容、相互吸引的用戶間形成的社區粘性。比如2010年馬蜂窩開始公司化運營后,用戶們在各地以“分舵”的形式開展線下活動,吸引新用戶并維系社區活躍度。
旅行達人章魚告訴界面新聞,自己在國內旅游經常使用馬蜂窩,是因為喜歡去小眾冷僻的地方,這些地方的信息通常很難查到,而馬蜂窩的游記里常常有細致具體的內容,有的來自用戶的補充,譬如某個偏僻目的地住宿的聯系方式。
在2013年之前,馬蜂窩就是一家內容公司,靠旅游局和航空公司的廣告獲得收入。而這幾年中,中國旅行攻略內容創業的窗口正在快速閉合,OTA的商業模式已經定型并難以有后來者。2011年和2012年,馬蜂窩和窮游相繼獲得百萬美元的融資,也是目前國內僅剩的頭部旅游UGC創業企業。
2013年9月之后,馬蜂窩開始嘗試進入交易,對接攜程、Booking.com等網站,對酒店預訂收取傭金或點擊費用,2015年全年售出了間夜量360萬,為其轉型做交易提供了信心。于是在2015年后,馬蜂窩全面上線自由行產品,轉而定位為自由行交易平臺。通過內容引流,通過此前積累的游記、攻略等內容做結構化的信息梳理,對用戶個性化推薦產品,并由用戶需求來影響供應商。
2017年底,馬蜂窩完成1.33億美元D輪融資,公布其獨立用戶數量超過1.2億,2017年全年交易額達到100億,基本證明了從內容創業轉向產品交易的路徑是可行的,并且是另辟OTA之蹊徑。
同時自由行交易平臺的模式,也存在商家質量把控和平臺服務有短板的風險,譬如去年有消費者稱,在馬蜂窩平臺購買的里斯本一日游產品,在途中遇到導游甩客。不久前,馬蜂窩又出現由于系統問題訂錯酒店,客服疏忽、讓用戶從海參崴打車到希臘的事件。
今年8月路透社曝出馬蜂窩有望獲得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的消息,并有可能在這輪融資中獲得20至25億美元估值。其中消息人士稱,馬蜂窩打算將新的資金用于收購更好的旅游資源和產品,這或許是馬蜂窩計劃中改善平臺短板的一種嘗試。但這輪融資正是在旅游行業鮮少出現新融資消息、資本謹小慎微的時期。
對于在這樣敏感時期曝出爬取用戶點評的負面消息,有旅游投資行業從業者認為,可能對馬蜂窩的核心價值影響有限。
“現有估值的核心一定是交易額。”海澤資本創始人羅海資對界面新聞分析稱,“評論自產的多少是著作權問題,馬蜂窩于理有虧,如果被起訴,恐怕也有違法之嫌,但對估值影響恐怕不大。消費者要的還是評論豐富、覆蓋廣、有充足的商品量。”
北京聯合大學副研究員楊彥鋒也認為,“從交易量和訪問量來看,馬蜂窩的商業模式已經經過實證的檢驗,而且非常有效。”
相比于打包的跟團游、定制游產品,馬蜂窩平臺上主打的大量碎片化自由行產品價格相對透明,因此利潤有限,商業前景取決于交易的規模。近兩年線上的流量越來越貴,不少旅游業內人士在不同的場合談到,即便是頭部的OTA,流量紅利也在明顯削弱,人們的注意力正被新的App、新的內容形式吸引。
公眾號“小聲比比”的文章中提到,該團隊在馬蜂窩上發現了7454個抄襲賬號,這些抄襲賬號平均每個人從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上抄襲搬運了數千條點評,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評,占到馬蜂窩所有點評總數的85%。截止發稿,上述涉嫌被抄襲的幾家公司并未對此事作出公開回應。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馬蜂窩回應數據造假:自媒體文章失實,系有組織攻擊2018-10-22
- 馬蜂窩回應造假說了什么?馬蜂窩造假事件始末2018-10-22
- 馬蜂窩回應數據造假說了什么,馬蜂窩數據造假事件始末2018-10-22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馬蜂窩回應數據造假:自媒體文章失實,系有組2018-10-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