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橋拱券經撞擊后受損。 □記者 趙晨民 攝
□蘇報公益守護記者 趙晨民
吳門橋,與鄰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陸盤門,是蘇州著名的“盤門三景”。然而今年5月,工作人員發現,吳門橋的拱券出現了一個缺口。因為這個缺口,河道管理處最近為此專門出臺了涉河工程建設工作中文物保護實施細則,文保、水利等多部門對文物保護形成了聯動機制。
與此同時,記者從盤門景區了解到,經過監測,吳門橋目前并無大礙。相關修繕工作即將啟動。
清淤作業船撞了橋吳門橋拱券上出現一道缺口
昨天,記者在吳門橋的東北側看到,拱券上有一道缺口。目測缺口長約50厘米、寬20厘米。在附近晨練的居民接受采訪時表示,并不知道缺口是何時出現的。
記者從盤門風景名勝管理處了解到,今年5月底,景區工作人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吳門橋的拱券東北側出現了缺失、受損的情況。景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向相關部門匯報。
在公安部門的支持下,景區確認該起事故發生在5月20日夜間11時左右,肇事船只當時正在附近河道內實施清淤作業。找到肇事方時,相關負責人并沒有意識到撞擊的竟然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5月28日,文保部門以及省、市結構專家來到現場,針對吳門橋破損情況進行了“會診”。根據評估意見,橋體受撞擊后,拱橋的整體結構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專家建議對橋體開展整體監測,根據監測數據和結論,再組織相關資質單位編制修繕方案。肇事船只所屬單位從南京請來了專業潛水員,將被撞落水的石塊打撈上岸并妥善保存。
監測結果未達到預警值
修繕工程即將啟動
景區管理處邀請了蘇州市測繪院,分別在7月底和8月底對吳門橋實施了監測。數據顯示,沉降變形、位移、傾斜變形等數據的變化速率均未達到預警值。吳門橋未發現因此次撞擊產生其他嚴重的受損情況,拱券整體未見明顯形變,受撞擊處的拱券石及其周邊石構件亦未見明顯的變形和碎裂。下一步的修繕對象主要為吳門橋受船只撞擊而受損的拱券石。
盤門景區副總經理顧金芳介紹,經過這一次事故后,景區作為吳門橋的屬地管理單位,按照文物保護條例,積極配合文保部門,對吳門橋增強巡查力度;另外,為了更好地保護吳門橋這座蘇州城中最高的古橋,對于橋梁的沉降、位移、傾斜等現象繼續進行定期的巡查及監測。
顧金芳告訴記者,由于吳門橋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文物局已經通過了相關的修繕方案,受損部位將通過粘接的方式進行修繕,后續還將根據專家意見對撞擊產生的裂隙進行填充等工作。為保證吳門橋的安全,相關的監測工作還將定期進行。
古橋受損引發思考古城文物保護實現機制升級
蘇州市河道管理處工作人員俞峰介紹,這一次事故發生后,蘇州市河道管理處立即向所有承接河道清淤工作的項目負責人通報了情況,同時在蘇州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對施工區域附近的文保單位、古宅古建等進行了排查。為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該處還出臺了《蘇州市河道管理處涉河工程建設工作中文物保護實施細則》。
據了解,涉河工程不僅包括河道清淤,還有泵閘新(改擴)建、河道駁岸建設等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河道駁岸、緊鄰河岸的古建古宅以及橋梁等如果保護措施不當,均有可能出現沉降、開裂甚至坍塌的狀況。根據上述“實施細則”,今后,相關工程在施工前要在文物部門的指導下對相關文物進行排查并制定施工方案。施工單位要簽訂文物保護責任書,責任落實到崗到人。河道處還將邀請文物部門對項目負責人、管理人員等參與施工的人員進行普法宣傳和文物保護培訓。施工期間要加強對文物的觀測及巡查保護力度。河道管理處還將與文保單位建立聯動機制,落實相關保護措施。工程結束后,相關單位要對文物進行全面復檢。
吳門橋事故發生后,姑蘇區人民檢察院在蘇州市人民檢察院的指導下迅速介入,對相關單位的權責進行了梳理,并向相關單位發送檢察建議,督促盡快對吳門橋進行修繕。
該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檢察部副主任姚莉介紹,古城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各部門在發揮各自職能的基礎上通力合作。這次吳門橋事故發生后,相關部門積極作為,相互配合,最大限度減少了損失。相關工作機制的建立,不僅使涉河工程建設工作中的文物保護水平大大提升,還給整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供了鮮活的案例。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杭州2名驢友結伴去安吉賞雪已失聯4天,曾不顧2018-12-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