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頓挫的《瑪納斯》演唱,色彩絢麗的哈薩克族刺繡服飾,柔潤拙樸的和田桑皮紙……7月30日,北京,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疆專場新聞發布會上,一批來自新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驚艷了中外記者。
《瑪納斯》唱出幸福感
“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啊!可是祖先留下的史詩,仍在一代代地流傳……”這是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中的詩句,53歲的江努日·圖日干巴依從未想過能在國家級新聞發布會上唱給全世界聽,看到中外記者為他和徒弟的演唱駐足、鼓掌時,心中滿是幸福。
《瑪納斯》共有8部,描寫了英雄瑪納斯和他的子孫率領家鄉人民和邪惡勢力斗爭的故事,演唱者叫“瑪納斯奇”,能演唱三部以上的人叫“瓊瑪納斯奇”。
江努日來自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從13歲時開始跟隨國寶級大師居素甫·瑪瑪依學藝。40年來,江努日對詩文感悟不斷加深,同時也看到國家對《瑪納斯》及其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一年比一年好。
克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瑪納斯)保護研究中心干部瑪納斯·吐爾地別克介紹,近年來,克州大力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成立瑪納斯保護研究中心,培養各級傳承人,還與中央歌劇院共同創作了大型原創歌劇《瑪納斯》,到國內外巡演擴大影響力。
在傳唱中,《瑪納斯》成為推動克州旅游業的新引擎,當地圍繞這部史詩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動,吸引八方游客,江努日也在烏恰縣的汽車站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
“我現在的生活很幸福,住著寬敞舒服的安居房,有了工作,還收了一個天賦好的徒弟。”江努日說,工作之余,他用國家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買服裝、樂器、培養徒弟,師徒倆一起努力傳唱《瑪納斯》。
繡花針下的錦繡生活
幸福感,也存在于塔城地區額敏縣哈薩克族繡娘努爾達娜·阿德列汗的心中。
在新聞發布會展示區,努爾達娜身穿繡著牡丹花等圖案的長裙,頭戴釘著彩珠的帽子,雙手分別捏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如行云流水般畫幾筆,一幅精美的刺繡花樣就躍然板上了。
努爾達娜從小酷愛刺繡,她畫的花樣新巧別致,常被繡娘們拿去作為花樣繡在地毯、靠墊、服飾上面,她本人也在不斷創作中,成長為巧手繡娘,并將愛好發展為事業。
近年來,新疆努力推動非遺走出“深閨”,進入市場,逐步提升非遺保護、傳承和弘揚水平,較好實現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抓住機遇,努爾達娜于2012年發起成立一家刺繡合作社,她負責設計和跑市場,別的繡娘負責生產。幾年下來,合作社已經有了一批固定客戶,產品賣到國內外,2018年實現銷售額60余萬元。
努爾達娜說,創業中得到政府的很多扶持,倍感幸福。2016年,她們的合作社入駐額敏縣庫魯斯臺民族手工刺繡市場創業孵化基地,當地政府免費提供了店面和縫紉、繡花設備,還設立民族刺繡產業發展專項基金,資助繡娘到疆外學習刺繡技藝和電子商務等。
桑皮紙煥發新活力
古老的技藝迎來新生機的同時,造福越來越多的新疆農民。和田桑皮紙傳承推廣人、新疆國畫院秘書長魏寶山有著深刻感受。
魏寶山指著案上畫在桑皮紙上的哈密瓜清晰的紋路說,和田桑皮紙自帶淡淡的黃色端莊大氣,質地柔韌能很好地表現物體的細節,是很多畫家鐘愛的畫紙,但有個缺點就是貴。
和田桑皮紙的貴,源于繁瑣的制作工序,包括削桑樹皮、浸泡、鍋煮等九道,由手工完成。隨著科技的發展,桑皮紙漸漸被其它紙張取代,造紙匠人不得不轉行,古老的技藝一度瀕臨失傳。
魏寶山說,2006年,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田地區通過大力培養桑皮紙制作技藝傳承人,改進生產工藝,開發桑皮紙文創產品等多方努力,讓桑皮紙熱銷起來,給造紙匠人帶來可觀的收入,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習這門古老技藝。
經濟導報駐北京記者邢寶華說,新疆把傳承和保護非遺與增收相結合,將來一定還會取得更好成效。阿聯酋中阿衛視記者艾琳娜也給新疆的非遺保護工作給予了贊美。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漳州傳統木帆船薯莨染帆技藝展示館揭牌2019-07-05
- 臺胞陳榮文成為首次入選漳州非遺傳承人2019-07-01
- 漳州華安90后創業青年郭毅民:竹編手藝的新匠人2019-06-27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湖南:落實A級景區質量提升會議精神 8月起開2019-08-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