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世界之巔”西藏珠穆朗瑪峰保護區核心區、“天神后花園”青海年保玉則國家公園選擇“關門謝客”,引發輿論關注。知名景點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生態涵養”,再次為全社會敲響了環境保護的警鐘。
近年來,許多生態環境本就脆弱的景區承擔了大量旅游活動,又因管理缺位給環境造成破壞,以致元氣大傷。前有“天空之鏡”茶卡鹽湖邊成堆的塑料鞋套,后有“最美丹霞”張掖七彩丹霞上“60年不滅” 的刺眼腳印。當慕名而來的游客看到向往的“人間仙境”實為“垃圾場”,非但無處體會美麗,反而會給心中添堵。事實說明,超出承載力的開發只能以蠶食生態為代價換來一時的經濟利益,寅吃卯糧終會得不償失。核心保護區“閉門謝客”不僅重要,而且必要,實乃正本清源之舉。
大自然鬼斧神工,美麗景色令人神往。作為保護區,好山好水固然是難得的“旅游資源”,但更是重要的“生態資源”。“三江源”是不可替代的“中華水塔”,可可西里是不可多得的“野生動物寶庫”,這些獨有的生態價值,承載著保護區之于地區、之于國家的厚重意義。如果任由竭澤而漁式的商業開發盛行,那只會離“保護”漸行漸遠。更何況,諸多保護區的開發經營本身就屬違法。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禁止開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從這個意義來說,“關門謝客”僅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對過度開發經營行為全面整治、清理,從法治上進一步夯實生態保護的底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握保護區旅游價值和生態價值之間的辯證關系,關鍵要在“適度”二字上做文章。所謂“適度”,既不是“一哄而上”,以榨干生態資源為代價過度、盲目開發,犧牲未來;也不是“一哄而下”,以放棄旅游資源的方式拒絕一切開發,讓生活回退原始狀態,放棄發展。此番眾多保護區選擇暫時“關門謝客”,也正是在保護和開發之間找尋平衡點:保護是第一位、基礎性的,開發是第二位、輔助性的,適度開發也是為了更好保護。猶記幾年前,云南大理出重拳關停洱海旁的違規經營客棧,現如今,洱海邊垃圾少了、水更清了,大理的整體環境也得到改善。這一治理樣本,無疑值得各保護區仔細取經。
眼下,我們或許看不到珠峰之雄、三江源之秀,但生態核心區的涵養保護會持續滋潤祖國的壯麗山河。與之暫別,換來的是祖國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湖,是國家未來的發展,更是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長沙高校油菜花田遭游客采摘“閉門謝客”2018-03-09
- 元旦小長假將至 部分貨幣基金“閉門謝客”2016-12-27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湖北躲避峽山洪致12人死亡 4名非法帶客野導游2019-08-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