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成效明顯。在廣大鄉村,很多非遺傳承人變成了致富帶頭人,通過向鄉親們教授技藝,開拓項目產品的市場,讓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手藝創造了就業機會,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不過,雖然非遺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推動形成了新的產業優勢,但其潛力目前尚未充分發揮,特別是在研發與營銷環節,一些鄉村非遺項目仍存在短板,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以山東沂蒙山區一位非遺傳承人為例。他傳承保護的是在當地已有300多年歷史的柳編技藝。以前,沂蒙山區家家戶戶都會運用柳編技藝編織一些生活日用品,如簸籮、針線盒、衣柜等。近幾年,這位傳承人吸納了數十位村民在他的加工廠做柳編產品,主要通過展會或電商平臺銷售。如今困擾他的最大問題是,柳編產品的知名度目前還是太小,加之缺少產品開發人才,導致他無法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可以說,這位柳編技藝傳承人面臨的困境非常具有普遍性。這些非遺傳承人帶領村民制作出來的產品在質量等方面沒有問題,接觸到產品的人們也多會給好評,但相對于整個消費者市場而言,仍然有很多人接觸不到這些產品。市場潛力說起來很大,但實際上缺少產品與消費者的對接平臺。另外,隨著民眾生活水平和審美水平的提升,傳統的非遺產品也亟須進行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
研發與營銷上存在的問題,與非遺傳承人自身的眼界、能力有關,也與行業整體環境有關,若想解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聯動,相關部門發揮各自優勢給予政策保障和其他扶持,這些問題才有可能得以解決。
筆者認為,就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來說,目前各地大多集中力量培養人才技能,對研發與營銷的關注度不高,需要引起重視。相關部門應建立聯絡機制,以實現項目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目標,邀請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加入非遺項目研發;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幫助傳承人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市場意識,讓思維“從村里跳出來”。
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應踐行為傳承人服務的理念,與高校等機構主動對接交流,合力培養熟悉非遺與營銷的復合型人才。同時,營銷平臺不能僅限于展會等,要結合文旅融合發展大趨勢,征求傳承人的意見,在當地建立非遺展銷洽談的“常設展位”,將非遺產品打造成常態性的地方文化品牌。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大興機場第二次試飛 多家航空公司將逐步轉場2019-09-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