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藏狐扭頭撲向喜馬拉雅旱獺,旱獺有些驚慌失措,驚覺地立起身子。這一幕,被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首席攝影師鮑永清定格在了畫面中。在10月15日揭曉的英國野生動物攝影年賽上,這張名為《生死對決》的作品獲得該賽事哺乳動物類年度總冠軍。
該照片拍攝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境內,該地隸屬于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它不僅讓世界領略了神奇的自然世界,也展示了中國政府和民眾在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所付出的努力。
完成生物多樣性革命性改變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三極,是我國最早開展國家公園試點的省份。當地政府始終保持生態優先理念,全力推進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
走進位于青海三江源腹地的隆寶濕地,一對對黑頸鶴在翩翩起舞,一群群斑頭雁、赤麻鴨等自由飛翔,交匯成夢幻般的高原鳥類天堂。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巴桑才仁說,建站30多年來,該保護區鳥類從起初的14目28科61種增加到16目36科111種。
“現在我們承擔著野生動植物監測、自然科普宣教、生物多樣性調查及社區共管等工作。我們將以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發揮更大作用。”巴桑才仁說。
截至目前,中國已建設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南山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涉及吉林、黑龍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青海等12個省份。
專家表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對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公園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好形式,”國家林草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唐小平說。
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說:“國家公園建設意味著對生物多樣性實行更系統和更有效的保護。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有條件有能力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革命性改變。”
展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自信
目前中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萬多個。自然保護區建設實現了一草一木或一個珍稀物種的保護,但目前國家公園試點保護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產更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比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保護的物種面積更大,生態系統更完整,保護更嚴格,管理層級更高,最終可實現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原真與完整性。”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說。
中國自然保護地建設始于1956年,改革開放后中國自然保護地建設從真正意義步入正軌,保護按下了“快進鍵”。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7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的通知;2019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標志著中國自然保護地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說,目前各試點國家公園組建了統一的管理機構,配備了專門的人員隊伍,組織開展了資源本底調查、規劃編制、標準制度研究、工礦企業有序退出等工作,加強了巡護執法、生態保護修復、基礎設施建設,當地生態狀況和民生問題逐步改善,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
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海玉樹州雜多縣,綠色正成為最美的底色。這個位于瀾滄江源頭的小縣城開展了雪豹論壇、瀾滄江生態漂流等多樣生態活動。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尕桑說:“每次巡護,看到水草豐美的夏季牧場,我充滿干勁,保護好家鄉是我的責任。”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該校國家公園研究院領導小組聯合組長陳旭說,國家公園是美麗中國王冠上的明珠,國家公園建設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中國的自信。
為了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相繼啟動了若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初步探索管理體制改革。
國家公園試點的成果也得到了認可。在近日召開的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啟用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園辦副主任田勇臣表示,我國國家公園試點區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生態環境進一步趨好,野生動物數量穩步增長,保護成果初步顯現。
與世界分享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成果
青海省林草局局長李曉南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讓原先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碎片化的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格局逐漸打破,代之而起的是科學定位、整體保護、國家主導、共同參與的新模式,這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做了很好鋪墊。
“設置生態管護員崗位就是我們創新體制機制的一個重要部分,”李曉南說,要實現國家公園和自然資源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核心是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模式,引導禁牧減畜后的牧民參與國家公園保護與管理,激發保護生態的內生動力。
截至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已設置生態公益崗位1萬多個,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一半以上是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牧民正逐漸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與紅利共享者。
美國第十八任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喬納森·賈維斯說:“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是未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對于世代居住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內的牧民而言,參與到三江源的生態管護是中國國家公園建設中的一大亮點。中國擁有世界頂級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建設國家公園體制,有助于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氣候變化,彰顯中國在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大國風范。”
相關專家也指出,針對中國自然保護地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今后要在統一事權分級管理、強化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促進社區協調發展、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大膽創新,補齊制度短板。
專家建議以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為基礎,建立統一事權、分級管理體系;以系統保護理論為指導,強化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理;以社區協調發展制度為依托,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國家公園立法為基礎,保障國家公園體制改革順利推進等。
楊銳建議,今后要將自然保護地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載體,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法律框架,同時要以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推動中國荒野保護,并將自然教育融入不同階段的教育中。
“未來要充分發揮其公益性,與每一個國人分享國家公園的生態效益、教育資源和文化內涵,并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陳旭說。
田勇臣表示,接下來將加快國家公園立法進程,構建并完善標準規范體系,推動各類自然保護地科學設置,符合條件的區域優先設立國家公園。同時,加快推進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等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編制報批,完善政策及資金保障體系。還將組織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第三方評估工作,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2020年正式設立國家公園提供科學依據。(記者 李琳海)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提升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回顧70年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2019-09-30
- 福州市領導帶隊開展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專項督查2019-07-26
- 首屆農村生態文明發展論壇在榕舉行2019-06-19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西部小上海”變身旅游小鎮2019-10-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