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政府提供硬件、財力支撐,社會力量以公建民營、民建公助方式參與養老等舉措,福州不斷提升城鄉養老服務水平——
東南網8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段金柱 通訊員 林宇熙)
“能在家門口養老,真好!”近日,在福州市鼓樓區鼓東街道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80歲的李老師高興地告訴記者。
今年6月,這個“五星級”的照料中心建成投用。每天,李老師早晨到這里打太極拳,上午和下午到中心活動室練書法、看報,中飯和晚飯都在這里解決,“我現在的生活過得很充實”。
養老不離家,是許多老年人的心愿。像這樣的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今年將在鼓樓區10個街鎮全部落地。
截至2016年底,福州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有117萬,占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的15.6%。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福州構建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已實現鼓樓、臺江等五城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全覆蓋。在農村,則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創新機制,以公建民營等方式激活農村養老產業。
政企攜手,社區居家養老更專業
8月4日上午9時,84歲的連孟欽像往常一樣,到臺江區福機新苑居家照料中心與老伙伴們一起打牌、做體操。照料中心位于福機新苑10號樓一層,面積600多平方米,理發室、醫務室、休息室、書畫室等一應俱全,提供日托、康復護理、家政、上門看病、短期托養等服務,深受社區老人歡迎。“在這里開心、舒心!”連孟欽告訴記者,平時在家如果身體不適,一個電話,中心的助老員就會上門幫助。
老人幸福感的提升,源于第三方專業化組織的引入。今年春節后,由臺江區民政局主導,福建省福齡金太陽健康養老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建設和運營,福機新苑居家照料中心正式為社區老人服務。
不僅在臺江區福機新苑,福州市已有8個街道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成運營,老人可享受“升級版”居家養老服務。
傳統的社區居家養老機構,服務較單一,未能適應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與此同時,民營機構也面臨著場所難求、租金昂貴等困難。“政府部門攜手民間資本,形成公建民營、民建公助等不同模式,為破解養老痛點探索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新路徑。”福州市民政局局長林子波說。
目前,福州已出臺系列政策,市級財政將根據實際情況對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予以30萬-100萬元不等的獎補。全市共引進或培育13家專業化組織,打造了“金太陽”等一批具有較高服務質量的養老服務品牌。今年,在五城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全覆蓋的基礎上,將新建11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已完成5所),完善提升24所居家養老服務站(已完成9所)。
醫養結合,機構養老供給更多元
在依山傍水的馬尾區文澳老年公寓(福建醫大附屬第一醫院護養中心),百歲老人葛云飛是這里最年長的“住戶”。他有自己的“健康檔案”,每天,護士為他量血壓、搭配三餐,根據身體狀況配好藥品,真正無后顧之憂。
文澳老年公寓1-3層設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老年病科、搶救室、藥房與門診部等科室,4-6層為住宿區,設棋牌室、書畫室、閱覽室、影音室等休閑區域。樓上養老,樓下看病,這是福建首家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由福建醫大附屬第一醫院與福建文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創辦,設立護養中心與康復醫院,2014年10月正式運營。
“護養中心共有360張床位,其中100多張預留給康復轉護養的老人,剩下200多張都滿了。”副院長董晴告訴記者,在文澳老年公寓轉型之前,入住率較低,不僅因為醫療資源的不足,也因為在傳統觀念中,老人怕住養老院被認為是因子女不孝。
如今,優質醫療資源是最大吸引力。“醫療機構不能養老,養老機構不能看病”,這是養老一大難點。文澳老年公寓在設立養老機構的同時,也設置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醫療機構,老人足不出戶能看病,還可醫保報銷,享受針對慢性病的綜合診治與長期專業護養。“我們將把醫養結合的模式推廣到街道與社區。”董晴介紹,他們正在探索與福州城區的多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合作,推出遠程專家咨詢、現場專業護理、康樂康復、慢病信息大數據管理等特色服務項目。
文澳老年公寓的創辦,填補了福州中高端養老機構的市場空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多層次養老服務格局,正在福州逐步形成。
據介紹,福州建成各級各類養老機構150家(含在建項目),其中公辦76家、公建民營9家、民辦65家。福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投資3.66億元,擬設床位1500張,明年可投用。12個縣(市)區社會福利中心總投資7.2億元,擬設床位5759張,正陸續建成投用,而且也將采用公建民營的模式,提高使用率和服務水平。
城鄉統籌,農村養老服務更均衡
傍晚,記者走進長樂市營前街道長安村幸福院,只見桌上擺著分配好的餐食,墻上貼著每周食譜。“吃得很好!”102歲的林銀英老人笑著直夸。
目前,長安村共有30多名60歲以上孤寡老人與75歲以上老人在幸福院免費用餐,這里設施齊全,有12張床位可供老人休息。更“幸福”的是,本村60歲以上老人在村衛生所看病,除醫保報銷外,還可享受50%的報銷,小病基本免費;花銷10萬元以上的大病,可獲5000元到8000元的補助。
這得益于長安村醫養中心的成立。村黨支部書記林巖云介紹,長安村旅居海外的華僑有1000多人,為幫助解決部分老人醫養問題,2015年11月,村兩委決定整合幸福院與村衛生所資源,成立長安村醫養中心,得到僑胞、企業家及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已收到善款近50萬元,用于醫療救助、治療補助、關愛困難戶等項目。
農村幸福院旨在為在家分散供養的低保、五保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像長安村這樣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提升軟硬件水平,是福州對農村幸福院強基固本的一個路徑。
目前,福州共建有農村幸福院494個,覆蓋七個縣(市)和倉山、晉安、馬尾三個區,極大提升了農村老人的幸福感;今年計劃新建35個農村幸福院,目前已初步建成17個。
與幸福院不同,敬老院則為低保、五保老人集中供養提供服務。然而,長期以來,受“去敬老院養老不體面”的思想觀念、敬老院可提供的服務項目有限等因素影響,農村敬老院存在床位空置率較高的問題。對此,福州正從軟硬件兩方面予以夯實。
創新機制,激活敬老院。長樂市民政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已有4家鄉鎮敬老院引入社會力量,實行公建民營,有2家正在建設中,大大增強了敬老院的吸引力。目前,長樂敬老院入住率已達56%。
“未來,我們將繼續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以公建民營等方式,參與農村敬老院的運營管理,既解決公辦養老機構活力不足和政府運營成本高的問題,也可吸引一批實力強、服務好的專業養老服務組織投身養老服務業。”林子波介紹說,為盤活用好農村敬老院,福州市將對床位達到一定規模且使用率達50%-60%的縣(市)區給予6萬-2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力爭全市鄉鎮敬老院床位使用率提高至60%。
責任編輯:李牧晨
- 《中國正在說》入選“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2017-10-17
- 日喀則仁布縣:“自主造血式脫貧”摘掉多頂“窮帽子”2017-09-28
- 喜迎十九大報道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2017-09-06
- 近五年來中央財政投資4000多億元建農村公路2017-08-29
- 寧夏借助光伏發電 精準脫貧新路初見成效2017-08-28
- 廣漢市金魚鎮月灣村:從貧困村邁向康莊道的“逆襲”2017-08-28
- 砥礪奮進的五年:小窗口推動大改革2017-08-28
- 述評:砥礪奮進的五年 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喜人2017-08-26
- 【砥礪奮進的五年】中國高鐵:從四縱四橫到八縱八橫2017-08-20
- 砥礪奮進的五年:從文化惠民到文化悅民 福建大力推廣全民閱讀2017-08-20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亮相2017-10-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