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我省首個鮑魚加工行業標準,成為全國唯一獲有機認證的鮑魚品牌,打造鮑魚產業園
“江船長”的鮑魚傳奇
東南網9月9日報道(福建日報 林宇熙 段金柱 卞軍凱 林冰)
一粒鮑魚,除了食用還能做什么?從制成冷凍鮑魚、鮑魚罐頭,到從鮑魚內臟提取天然牛磺酸、從鮑魚殼中提取中藥材石決明,一粒鮑魚的價值可翻許多倍。
在連江,一家龍頭水產企業,就實現了這樣的升級,它就是福州日興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從初級加工起步,到建立集育苗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日興水產旗下品牌“江船長”鮑魚輸往世界各地,成為國內外同行企業的佼佼者。
“江船長”是日興水產總經理江銘福的“雅號”,皆因他過去常年跑船跑海而來。如今,深耕鮑魚行業的“江船長”,還有著更大的夢想:投資15億元,打造“江船長”鮑魚產業園項目,建成后將集科技研發、生產加工、美食體驗、鮑魚文化欣賞等于一體,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鮑魚產業園。
掌握核心 制定標準
“世界鮑魚看中國,中國鮑魚看福建,福建鮑魚看連江。”連江縣素有“中國鮑魚之鄉”的美譽,在中國及世界鮑魚行業中地位顯著。
過去十幾年,在巨大利潤帶動下,我國鮑魚養殖產業發展迅速。長期以來,鮑魚市場以活鮑交易為主,受臺風、赤潮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日興水產較早嗅到加工鮑魚的商機。
日興的發展可追溯到1993年,初期以加工丁香魚、蝦皮為主,2003年,成立日興公司。2006年,涉足冷凍鮑魚加工出口,當年出口日本、我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超過200噸。
“2006年,粗加工鮑魚每噸售價20萬元,2007年,我到海外考察,發現國內粗加工鮑魚在國外工廠深加工之后,利潤可翻10倍,且更易運輸與儲存。”江銘福說。
于是,2008年日興進軍鮑魚罐頭制品領域,引進鮑魚加工生產線,創立“江船長”系列品牌。
彼時,國內鮑魚養殖呈粗放式增長,不僅因為鮑魚養殖技術門檻低,也因為許多養殖戶追求養殖數量而忽視鮑魚質量。
江銘福深知,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多年來,日興與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省內高校合作,設立研發中心,擁有自主發明專利24項,“江船長”品牌獲產品有機認證,是全國唯一獲此認證的同行業企業。2012年,獲得福建名牌產品、福建省著名商標稱號。
“行業標準的制定是品牌立足的根本。”江銘福表示,過去國內鮑魚罐頭加工尚無標準規范,日興水產率先制定企業標準,對原料選用、調味配制、產品包裝等做出技術規范。2013年2月,由其起草制定的《鮑魚罐頭加工技術規范》被批準為福建省首個鮑魚深加工技術規范。
2013年,鮑魚產業經歷了寒冬,受外部環境影響,消費市場急速萎縮,價格持續低迷,對養殖戶造成巨大沖擊。憑借一系列鮑魚加工產品,日興得以逆勢發展,同年首次實現內銷超過外銷。
變廢為寶 點“殼”成金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連江縣筱埕鎮的日興公司。
在產品展廳,包裝精美的鮑魚、海參、魚子醬等幾大類產品琳瑯滿目。
“經多年發展,日興集水產品育苗、養殖、加工、銷售、科研為一體,擁有目前同類企業中品類最多的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江銘福介紹,2016年日興產值達2.7億元,國內外市場約各占一半,其中速凍產品銷售量約占70%。
面對以80后與90后為主體的消費升級浪潮與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日興沒有停止創新的步伐,選擇向海洋新興產業與“互聯網+”進發。
今年“6·18”上,日興與福州大學合作的“鮑魚殼源系列產品生產線”簽約。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為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示范項目,通過鮑魚殼高值化利用,全方位開發鮑魚殼源系列新產品。
日興副總經理江小富介紹,鮑魚殼可制中藥材石決明,“每3000噸鮑魚,鮑魚殼可達近千噸,可提取近10噸的藥材,利潤可觀”。
不僅鮑魚殼變廢為寶,鮑魚內臟也可通過技術加持,身價倍增。今年,日興與集美大學合作的“鮑魚加工副產物中牛磺酸制備”項目已順利投產。
江小富說,通常鮑魚內臟要么用來喂魚蝦,要么當作廢棄物扔掉,又污染環境。應用了上述技術,從內臟中提取的天然牛磺酸可用于生產保健品等,價格為市面上常見的合成牛磺酸的10倍,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線下轉型升級,線上同步布局。“2017年預計產值可達3.7億元。上半年,線上銷售額占8%,預計會逐步增長。”江銘福說,日興與京東商城達成戰略合作,在天貓也開設了旗艦店,與順豐優選的合作正在進一步溝通洽談中。“希望通過‘江船長’鮑魚產業園的建設,形成國內、國際、電商三足鼎立的布局。”
責任編輯:李牧晨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亮相2017-10-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