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可圈可點、至關重要的5年發展歷程。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有關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積極推動非遺保護傳承,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深化保護理念 鞏固保護成果

      過去的5年,是非遺保護工作從“搶救保護、建章立制”的基礎工作階段轉入“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縱深發展階段的一次大跨步。

      從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開始,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16個年頭。1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矚目成就。2005年至2009年,我國第一次大規模開展了全國性的非遺普查活動,普查出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較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各地區、各民族非遺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存和傳承狀況。在此基礎上,我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截至目前,國務院批準公布了四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準公布了13087項省級代表性項目。文化部命名了四批1986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命名了14928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為了強化對非遺及其孕育發展環境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自2007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我國先后在非遺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內容和形式保持完整的區域設立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生態區”),努力推動各個生態區成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區域。

      隨著2011年非遺法的正式頒布實施,我國非遺保護法律體系和工作機制日趨完善。全國有26個省區市頒布了非遺保護條例;國家設立了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各地設立了非遺處和非遺保護中心。從搶救保護到建章立制,在過去10多年的非遺保護實踐中,許多“中國經驗”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5年來,文化部不斷完善頂層設計、規范工作流程,以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為重點的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各項具體工作的展開都更為深入細致。比如,進一步完善了關于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與管理、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專項資金管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等制度規范;積極探索建立重點工程、重點工作和非遺保護項目的績效評估制度;分門別類研究制定保護傳承和振興計劃。

      非遺保護的理念認識也不斷深化。近年來,文化部強調了三個理念:一是在提高中保護的理念。非遺保護的關鍵是傳承。只有不斷提高傳承水平,才能增強非遺的表現力和吸引力,維護和拓展非遺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傳承行列,實現可持續的非遺保護。二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非遺是民族的文化印記,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生活方式。非遺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非遺的生命在生活,要促進非遺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讓非遺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三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態保護理念。文化部在生態區建設和會同住建部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過程中,要求把非遺項目和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一起保護;要求在古村落和老街改造中保留原住民,保護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避免傳統村落、老街變成只有建筑和商鋪而沒有原住民的空心遺址,避免非遺失去傳承環境和土壤。

      保護傳承水平躍上新臺階

      提高非遺傳承發展水平,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5年來,中央財政共投入46億元用于非遺保護事業,中央預算內資金安排11億元建設153個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從每年1萬元提高到2萬元。地方財政累計投入39億元,除黑龍江、吉林外,各省區市為本級代表性傳承人設立了3000元至2萬元不等的傳習補助。一大批代表性項目得以有效保護,傳承活力大幅提高;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條件明顯改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

      5年來,文化部充分認識到在當今歷史背景下的非遺保護工作,必須在努力維護非遺存續條件的同時,把正確應對環境變化、實現非遺可持續發展,作為政策研究和制定的優先方向,把提高傳承和實踐能力作為重中之重。

      經過深入調研,文化部于2015年聯合教育部啟動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為非遺傳承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截至目前,全國78所院校已舉辦培訓班280余期,加上延伸培訓,合計培訓4萬余人。通過研培實踐,不僅使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增長了學識、拓寬了眼界、提高了技藝,對所持項目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的領悟,對自己手藝的價值和潛力有了更強的自信,而且促進了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對于豐富學術積累、提升學科和專業建設水平、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文化傳承和創新能力意義重大。

      2016年以來,文化部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牽頭研究制定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這一計劃。在計劃起草過程中,文化部積極探索振興傳統工藝的有效措施,支持相關企業、院校、機構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貴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黃山、山西忻州、浙江東陽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在尊重當地文化、尊重民族傳統、尊重手工藝人的基礎上,幫助當地傳統工藝企業、從業者恢復和弘揚優秀工藝、發掘民族元素、發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和品牌。目前,駐哈密、湘西、雷山工作站的企業已會同當地手工藝人開發出數百款運用當地民族元素的新產品。訂單的增多帶動手工藝人收入增加,這些地方傳統工藝的傳承隊伍擴大了,年輕人開始加入。一些傳統技藝項目在增加收入、擴大就業中得以復興。

      構建文化生態 拓展記錄工作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為適應非遺活態流變性和整體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種區域性整體保護模式。關注整體性保護是非遺保護“中國經驗”的鮮明特點之一。截至目前,已經公布的21個生態區涉及福建、安徽、江西、青海、四川等17個省區。參照生態區的理念和做法,各省區市也設立了范圍有大有小、特色鮮明的14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5年來,為進一步明晰生態區建設的方向和路徑,文化部提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工作理念和構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生態區的建設目標。

      文化部強調在生態區建設中要著眼于突出非遺傳承人和當地居民的主體地位,突出社區的承載作用,注重氛圍建設,增強民眾獲得感,培育獨有特色。生態區建設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以及非遺項目所在的社區和傳承人群。地方政府應主動承擔保護責任和義務,既要向文化部報告建設情況,也要定期征求本區域社會各界的意見,開展自評估和第三方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5年來,文化部不斷加強對生態區工作的指導,一方面指導生態區編制好總體規劃,要求各生態區找準自己的特點,形成特色,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采取支持措施。截至目前,21個生態區中已有16個生態區的總體規劃通過論證和批復,正在實施;2個生態區的總體規劃正在編制,3個生態區的總體規劃啟動編制工作。

      2011年至2015年,文化部通過中央財政支持生態區建設了151個非遺綜合性傳習中心;2016年,通過中央財政安排2390萬元,支持18個國家級生態區62個非遺傳習中心的建設與運營工作,并安排2520萬元在生態區增設287個非遺傳習點;2017年,繼續支持生態區開展整體性保護和普及教育工作。

      非遺記錄工作也是非遺傳承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部在前期調查記錄基礎上,開展了非遺搶救性記錄,并逐漸總結經驗,拓展確立了非遺記錄工程。

      為有效推動搶救性記錄工作,自2013年開始,文化部在全國選取50個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試點,并著手組織起草制定相關業務標準和技術規范,為全面鋪開提供了科學依據。2015年4月,文化部印發《關于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通知》,啟動300名年滿70周歲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逐年分步實施,爭取“十三五”時期全面完成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支持對839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一批代表性傳承人所承載的獨到技藝、文化記憶得到記錄和保存。

      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基礎上,文化部將非遺記錄工程列入《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對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流變過程、核心技藝和傳承實踐情況進行全面、真實、系統的記錄。目前,文化部正在研究制定非遺記錄工程總體方案,確定非遺記錄工程的記錄內容、實施步驟、成果形式、績效評估、可持續機制等。

      開拓現代化非遺傳播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5年來,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在各類國際性重大活動和會議中嶄露頭角,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各種類型的非遺展覽、現場體驗展臺,時常作為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打頭陣”的文化活動而備受關注,精彩的非遺演出更是令前來參會的各國代表贊不絕口。在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非遺也扮演重要角色。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太極、書法培訓受熱捧,中國傳統年節、民俗活動得到廣泛傳播。

      在國內,每逢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全面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非遺保護工作所取得的優秀實踐成果,營造了全社會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據統計,5年來全國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32萬場次,參與觀眾5.4億人次。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已連續10年舉辦6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已連續8年舉辦4屆,豐富多彩的展示展演、學術研討和技藝競賽活動,展現了非遺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廣泛開展的非遺進社區活動,提高了群眾對非遺保護的認同感、參與感,增強了傳承實踐的動力。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活動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和報道。輿論認為,在這樣極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紡染織繡類非遺傳播活動中,很有可能走出民族特色的國家品牌,成為振興中國傳統工藝的有力引領。

      近年來,文化部十分重視探索構建常態化、專業化的非遺傳播體系。今年8月底,文化部非遺司聯合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舉辦了非遺傳播高級研修班,旨在培養專業的非遺傳播隊伍,促進非遺保護多層次、多渠道傳播。日前,由文化部聯合中央網信辦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火熱舉行。來自近百家中央新聞網站、地方新聞網站和商業網站的媒體代表200余人,分赴貴州、福建、山西、湖北,通過實地采訪、親身體驗,深入報道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用多樣化傳播手段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人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正在形成。(記者 王學思)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鮮花代替紙錢 “云端”寄托思念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亚洲AV性色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无卡一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 最新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沟沟美女亚洲沟沟|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亚洲最大黄色网址|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