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包括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非遺匯聚傳統文化精髓,涵納經史子集等高級文化形態,亦涵蓋口頭傳統等文化形態,以藝術方式表達更是載道的文化,隸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在新的起點上中國非遺要主動作為并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率先在帶有戰略性、統攝性、綱領性、持久性的精神層面實現轉化,在傳承保護、體制機制、公益事業、創意產業等層面實現創新,取得一批開拓性、引領性和標志性的成果,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生態的修復
非遺的多樣功能決定其具有歷史、文化、精神、科學、審美、和諧、教育和經濟等多方面價值,價值累積形成文脈,以非遺文化形態呈現。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文脈,幾千年來無論魏晉風度,還是唐宋文藝高峰,都鐫刻著非遺文化這一精神生產的痕跡,非遺文化牽涉民族的世界觀、道德觀和審美觀,在心靈穩定、精神引領、社會和諧方面不懈耕耘,形成了一整套獨特文化傳統和民族價值體系。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脈,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就是當前最深厚根脈,集近百年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華,涵蓋井岡山、長征、延安和西柏坡精神,是我們黨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認識新概括,新時代中國非遺要擔綱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賡續文化傳統,引領文化思潮,修復文化生態,確保時代精神不偏離核心價值體系。
傳承者作為價值主體,隨著認知的深化和理性的開拓,價值標準會發生變化。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環境,必受外部價值觀念的影響,引起價值判斷的變化。不同的文化成分對應著不同的需求形成價值,且客體的屬性和主體的需要間存在效用關系,處于動態過程。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一代代文化精英在創新創造中拓展思想意蘊、提升精神境界、充實科學內涵、豐富嶄新內容,聚合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價值判斷,貢獻并主導符合民族審美特色的文化創造。
非遺以藝術方式表達,從精神層面影響民族的審美,對個體表現為情趣和格調,對公眾則集中體現為風尚和風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和市場經濟的活躍發展,出現了價值觀迷失、道德水準下降和腐敗問題叢生等亂象,社會變革影響價值觀念,沖擊審美心理結構,動搖精神支柱,強化非遺文化的引領示范作用十分必要且緊迫。
文化精神的傳承
非遺作為載道的文化,凝結于中華傳統文脈,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序傳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匯聚,源自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的言論,諸子百家共同延續的心性修養,存在于《周易》及歷代注疏,以及巫教社會的祀禮,成就今天的最高藝術精神。
非遺門類中,民俗是最具基礎性、內在性的文化,舞蹈經典名作多從神話故事中取材,音樂創作亦難離民間音樂的旋律,雜技、書法、曲藝等門類直接源自民間,文學、攝影、影視、美術、戲劇如不依托民俗,就難談鮮活。非遺傳承人以身心的文化創造,形成獨特的文化視角,創造出不同凡響的文化遺存,個體的文化創造看似微不足道,實則集腋成裘,文化精神得以升華宣示,具有感召力和示范效應。
審美引領不是生拉硬拽,而是按照文化生成規律,進行有歷史久遠眼光的精神牽引。特別是審美偏愛、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等具有滲透力和擴張力,容易形成社會跟隨,影響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歷史轉折關頭必然要推出引領審美風尚的領軍人物,魏晉風度不能沒有書圣王羲之、畫絕顧愷之、思想鼻祖謝赫,唐宋文化高峰離不開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八大家,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當下最顯著文脈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萬千非遺傳承人充當先進文化酵母,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的內涵,唱響時代主旋律,做到思想認同、內心尊崇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化自信的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傳統文化置于人類共有精神財富的坐標系,視作戰略資源,作為自信的底氣和骨氣,將執政實踐與優秀傳統文化對接,借鑒于傳統文化智慧,體現于中國夢構想,運用于內政外交實踐。
傳統文化靜水流深,隱于尋常,非遺百姓日用而不覺,歷經數千年嬗變不曾中斷,顯示著一個文明體系的定力和凝聚力。非遺在傳承弘揚中以其理性、筋道和厚重占據重要位置,非遺傳承人心性修養歷程和成果作為精神文化的成果,代代口耳相傳,沉淀、衍化、匯聚成清晰的脈絡,以文脈樣式呈現,成為遺產中最精華部分。書法遺產中揄揚“疏體”,抑壓“密體”都是傳承人對書法遺產實施的改造和撥轉,累積成今天厚重的書法遺產,衍生出博大精深的書法文化,書法如此,其他非遺門類及亞類如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民俗等概莫能外。
新格局中的發展內涵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和物質發達,“美好生活需要”等軟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位,需要尋求突破點。新時代中國非遺要在發展觀上尋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我們要實施統籌分類管理,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發揮遺產的精神引領和資源挖掘作用,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提供豐富精神食糧,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時在對外交流互鑒中尋求提升,讓作為傳統文化精髓的中國非遺昂首走向世界,呈現中華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統完整及獨特貢獻,彰顯文化優勢和獨特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增強輻射效果,保持個性并增強國際話語權。
中國智慧的寶庫
中國智慧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精神狀態,與以往的文化積淀有關,與當下的文化相連,更與未來的文化發展互牽。非遺文化集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維密碼于一體,經史子集以系統性、知識性、集中性表達思想智慧,表演藝術和手工絕活通過技藝的形式表達出具體、準確、直觀的民間智慧。
圍繞核心是中國智慧的精髓,聚焦主脈是傳承弘揚的重要方法,依托非遺建構核心價值體系更是我們傳承弘揚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務。核心價值體系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圓心,以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周邊和外延,非遺文化所涵蓋的理想、信仰、道德、倫理、審美觀、藝術、科學、教育和歷史等構成核心價值體系的圓周。傳統的價值有些可以直接應用,有些則必須加以改造,我們必須要圍繞核心聚焦主脈,因應時代需要,重新整理、概括并吸納,讓凝結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價值訴求,相承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優良傳統,凝聚于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的傳統文化精髓,不斷補充完善并進入新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新時代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紐帶和道德基礎。
中國非遺注重從經史子集和古代先賢的思想智慧中汲取營養,在社會倫理、道德引領和情緒梳理等方面貢獻中國智慧。成為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運行的深層文化基因,內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走和平發展道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中國非遺注重在民間智慧累積中獲得啟迪,無論表演藝術,還是手工制作,通過技藝表達具體準確直觀的民間智慧,中華民族從這些獨特的文化傳統里成長,積淀形成的中華智慧源遠流長,每一次駐足都讓世界驚艷。
美好生活的標志除了物質滿足就是精神生活的豐富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當下落實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圍繞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判斷,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首先,要堅持黨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統籌分類審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優化供給結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切實取得一批開拓性、引領性和標志性的制度創新成果。其次,讓中國非遺全方位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緊緊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靈魂、有品質、有品位的精神產品,體現精神價值、審美引領和以文化人,切實滿足人民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進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提高文化軟實力。最后,以非遺為索引的文化產業應創新文化業態,凝聚現代審美、創意設計和藝術創造,融入現實生活,活躍高端市場和創意產業,豐富公共文化并帶動旅游就業,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決好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作者:王福州,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牧晨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福建省“我們邁向新時代”主題征集活動受歡迎2017-12-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