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評委會主任劉洪彪:當代書法不僅要注重形式更不能偏離書法本質
12月10日上午,作為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的第五屆中國海絲書畫小品大賽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幕,吸引了許多書畫愛好者前來參觀。
第五屆中國海絲書畫小品大賽于今年9月份啟動并向全球征稿,截止10月31日共收到各地書畫家投稿作品5235件,其中有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海外作者。投稿者年齡最高者為93歲。經過初評、復評、終評等多輪嚴謹評審,共有193件書畫作品獲獎、入展、入選本次大賽。記者從大賽組委會公布的獲獎公示名單中獲悉,獲獎作品中年齡最大的來自浙江的杜啟漢,今年83歲。
“本屆大賽作品整體水平較高,大部分書法獲獎作品富有文人稿書味道,書寫性強,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質量。”本次大賽評委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草書委員會主任劉洪彪在接受東南網記者采訪時,對本屆投稿作品做點評總結。他表示,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經典標志的民族符號,是絢麗的文化瑰寶。書法作者一定要根植于傳統,踏踏實實的書寫,力求做到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統一,更不要將一些“江湖氣”行為帶入作品中。
據了解,本次獲得金獎的兩名作者均為“80后”作者,對此,劉洪彪認為,“80后”的作者正是跟古人緊密打交道的時候,不僅能夠根植于傳統文化,而且有一定的功底,還有相當的經典臨摹功力。同時,他們還兼備書寫輕松流暢,能夠釋放自我性情,從而展現生動的面貌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可視性,“所以,本次金獎與金獎提名者作品都可謂實至名歸”。
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經典標志的民族符號,是絢麗的文化瑰寶。近年來,隨著“回歸傳統文化”的招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拿起筆墨紙硯,緩解工作生活壓力的同時,用書寫毛筆字的形式以明志。
就書法愛好者要如何才能寫好,寫正書法的問題,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認為,當代書法與古代書法功能有所不同,古代書法是古人在書齋里的自然書寫,是與人交流溝通的一種表達形式,功能性為第一;而當代書法更多的是修身養性,以美的形式映入眼簾。“評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導向性。在歷屆大大小小的書法比賽,很多書法作者過于注重‘包裝和形式’。”他表示:當代書法要注重形式,但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更要體現書法的本質。書法的本體是筆墨,是寫法、筆法、墨法、章法,作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書法的本體上,不能過于追求外觀的華麗。
劉洪彪認為,書法中所謂的“注重形式”,是指紙類。即,在紙上書寫,怎樣編排空間,留白、分割、黑白疏密的處理,這是“紙類”的形式,也是書法的本體。而有些書法作者故意撕紙、人為破壞紙張等行為,顯得“小兒科”“江湖氣”,不大氣,缺少文人氣息。至于其他的外在表現形式,例如裝裱,懸掛等,是策展人需要考慮的事情。
“書法作者一定要根植于傳統,踏踏實實的書寫,力求做到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統一。在日積月累的功底里,能夠書寫流暢,隨著情緒的帶動,用毛筆釋放自我性情,加之對美學等其他學科的不斷學習,就能夠學為我所用,越寫越好。”劉洪彪如是表示。
此外,針對本次大賽的美術類作品,大賽評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趙勝利表示,目前該賽事已連續舉辦五屆,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作品數量與質量每年都在提高,種類齊全,“只可惜獲獎名額有限,我們只能從許多優秀的作品擇選出更加優秀作品入獎”。
而針對目前一些大賽美術類作品創作平淡現象,趙勝利表示,繪畫隨著社會需求、審美需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中國畫方面,傳統的較多,創新較少;還有一些作者對傳統文化理解不深,基本功不扎實,創作也缺乏新意,因此呈現出來的畫面略顯平淡,這就需要作品去多學習、多理解、多交流和多創作,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新意作品。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深厚,書畫藝術源遠流長,自古以來蔡襄、張瑞圖、弘一法師、吳魯、梁披云等書畫名家輩出。由紫硯堂策展的中國海絲書畫大賽是一項常規性的專業書畫活動,舉辦地常設在福建省泉州市,迄今已成功舉辦2009中國海西書法篆刻大展賽、2011年第二屆、2013年第三屆中國海西書畫大展賽、2015年第四屆中國海絲書法大展賽等四屆活動,受到海內外書畫愛好者和專業書畫組織的關注和好評,并已成為書畫愛好者學習、交流優秀平臺。(記者 顏財斌)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海藝節”好戲連臺 特色木偶劇點燃石獅觀眾2017-12-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