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據《苗族古歌》記載,大約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遷徙至劍河縣境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錫繡服飾是劍河縣境內最為獨特的一種苗繡,已流傳五六百年。其特征是使用金屬“錫”來完成一件刺繡品,這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2006年,劍河縣苗族錫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聲名鵲起。11月10日,記者走進劍河縣,與苗族錫繡省級傳承人龍女三九面對面,聽她講述這項“指尖上的絕技”。
苗族錫繡省級傳承人龍女三九
我叫龍女三九,是劍河縣南寨鎮展留村人。在古樹環抱的村落里,世世代代流傳著錫繡技藝。自我六七歲時,就開始跟母親和寨子里的老人們學習錫繡、紡織、古歌等。
八歲時我開始正式學鉤錫、上錫,那時我還不會剪錫,是媽媽幫我剪好后我來上。我用剪好的錫條去鉤花,然后包在繡線上、壓好。等學上錫時,我才曉得圖案里面的路數。
錫繡只需四種顏色的繡線和錫條,看似簡單的圖案,工序卻十分復雜。
老一輩流傳下來的錫繡圖案,龍女三九保存得很好。在她看來,這是錫繡的精髓所在。
正宗的錫繡是不能在布上繪圖的,圖案的樣式由布眼大小決定,加上每個繡花人的一雙巧手和慧眼,繡出來的每塊錫繡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不管怎么變,我們的繡法都要遵循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圖案,一針一線都要按照布眼來,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則圖案的韻味就沒了。
我們的服飾很素雅,頭帕、上衣、百褶裙和綁腿都是用藍靛染布做的,顏色古舊暗沉。市場上賣的布太粗,要想做好錫繡服飾,必須得自己織布,一塊成品布,至少需要十道工序。
錫繡被譽為“低調的華麗”
錫繡是我們服飾的亮點,細密的錫條一點點固定在繡紋上,形成簡潔工整、抽象而亮麗的立體圖案。所以,我們也叫“錫繡苗”。錫繡一般裝點在褂子的后擺,以及百褶裙的前擺,整套服飾好看得很,像古畫一樣。跟那些艷色的苗裝不同,我們的錫繡服飾顯得低調得多,但是做工的精致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寨子里逢年過節踩蘆笙,大家都會穿上錫繡盛裝。這個時候都是看衣不看人,大家會比較各自的錫繡做得怎么樣,姑娘的錫繡服飾好看,大家就知道這姑娘的母親能干。有些會錫繡但是沒有姑娘的人家,羨慕得很啊,沒有姑娘穿錫繡服,自己的手藝都沒法展示出來。
龍女三九自2006年起,獲獎無數。她說,因為錫繡,自己走出國門去到法國??粗a繡走向世界,自己的高興難以言喻。
雖然二十多年前我隨夫遷到縣城,但手上的錫繡技藝從沒間斷過,針線一上手,常常一繡就是一整天,但我不覺得累、也不覺得枯燥,心里眼里全是錫繡,針扎到手了也不覺得苦,就巴不得這一天時間長一點,再長一點。
錫繡是個技術活,但也是個耐力活。寨子里跟我一起長大的12個伙伴里,只有我一個人堅持繡到現在了。繡花開不得半點玩笑,要踏實用心才能繡好。
為更好接待慕名而來了解學習錫繡的人,龍女三九開了這間工作室,并接下不少訂單,與家鄉繡娘一起做錫繡。
現在錫繡越來越少,別人不做,但我要做,我們家中五代人全部做錫繡?,F在女兒跟著我學錫繡,平時也有很多人到我工作室來學,或是邀請我出去給繡娘培訓,我打心眼里覺得高興。
我常常想,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寶貝,如果以后沒了那就太可惜嘍。我沒讀過書,沒啥文化,但是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手藝教給后人,讓更多人知道錫繡,喜歡錫繡,學習錫繡!
口述/龍女三九
整理/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琳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模式再造 瓷藝升級——透視德化陶瓷文化產業2018-02-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