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委主辦,北京市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全堂八角鼓”演出在北京天橋劇場連演3場。
▲老藝術家專場演出現場
“全堂八角鼓”是18世紀到20世紀初北京雅文化的代表,是北京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八角鼓”是什么?
“全堂八角鼓”是北京地區獨有的一種綜合性曲藝表演形式,過去舉辦堂會演出必然邀請“全堂八角鼓”。
“八角鼓”是曲藝表演中的一種伴奏樂器,也是一種綜合曲藝的表演形式。“全堂八角鼓”是包含了單弦岔曲、聯珠快書、古彩戲法等曲藝形式的綜合表演,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囊括多個曲種演出的曲藝晚會。
▲八角鼓
“票友”一詞源于八角鼓
“八角鼓”興起于清朝乾隆年間,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有趣的是, “票友”一詞的來歷,就源于“八角鼓”。
當時有一位名叫寶小岔的八旗兵,在出征大小金川的時候創造了一種曲調岔曲,唱的是“鞭敲金蹬響、齊唱凱歌還”,成為當時的流行音樂、傳統俗樂。乾隆聽完之后,親自下旨加以推廣,定制樂器,也就是這“八角鼓”,簽發龍票,讓人懸掛在排練場所,所以以此為業的都稱為“票友”,演出場所稱為“票房”。
曲種入選非遺
新中國成立后,“全堂八角鼓”的演出越來越少。隨著時代變遷,此種演出形式絕跡舞臺多年。由于這一曲藝表演形式中包含了單弦岔曲、聯珠快書、相聲、古彩戲法、雙簧、空竹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曲種,因此它的恢復對于傳承老北京曲藝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采野草磨顏料 他用7年時間讓唐卡"活"起來2017-12-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