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花,是流傳于豫晉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的煙火,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它的采礦煉鐵業(yè)幾乎與中華民族的冶煉史同步興起。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冶煉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鼎盛于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確山打鐵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這一千年絕技本就起源于老樂山道教文化,是一種由民間工匠及老樂山道人共同祭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而舉行的活動,后來演變?yōu)榫C合性民間傳統(tǒng)慶祝儀式。目前是河南省僅存的大型民間傳統(tǒng)焰火,素有"民間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華第一鐵花"的美譽,于2008年被國務院和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山海經》曾記:“虎尾山之陰有鐵礦。”
指的就是今山西晉城市大陽至今還在開采的虎尾山礦區(qū)。晉國最早使用的煉鐵鼓風爐,首先在大陽發(fā)明和使用。連戰(zhàn)國最著名的“陽阿古劍”也產自這里,它刀刃鋒利,削鐵如泥,當時的大陽已成為北方各諸侯國制造兵器所需生鐵的重要產地。
明、清兩代,澤州府(今山西晉城市)境內的大陽鎮(zhèn)采煤、煉鐵和鑄造行業(yè)最為鼎盛,不僅產有鐵鍋、鐵釘、鐵鎖等生活用具,而且鐮刀、斧頭、鐵鍬、犁鏵等農具樣樣齊備。《中國實業(yè)志》記載,清代山西冶鐵中心古澤州府(即今晉城市),熟鐵爐業(yè)爐數約計百余座。
源自于北宋時期的確山打鐵花大型表演原是老樂山煉丹道士與民間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每年春節(jié)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師爺而舉行的一種儀式,后經千年流傳,不僅增加了鞭炮、煙花,還把耍龍燈、打銅器、游社火吸收進來,形成一種場面恢弘、氣勢磅礴、喜慶吉祥的獨特表演風格。表演時古樂齊鳴,十幾盤化鐵爐火光沖天,打鐵花藝人赤膊上陣,舞動著千余度高溫的鐵汁自如穿梭,被擊打后的鐵花紛飛,可迸出幾丈高沖向空中朵朵綻放,場面蔚為壯觀。
民間活動
古時候不僅大作坊、大字號的工匠組織舉行“確山鐵花”活動,村鎮(zhèn)集市中的小爐匠、小鐵匠鋪,也會舉辦小型的“打鐵花”活動。他們一般不搭花棚,也不舉行祭祀活動,只是選擇一棵不太高的柳樹或棗樹,把鞭炮、起火綁在樹上,把群眾自愿捐送的廢鐵化成鐵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樹上打。
每當打鐵花時,附近的龍燈會都組織龍燈趕來助興,在鐵花飛濺的花棚下穿梭,稱為“龍穿花”。“龍穿花”是顯示每個龍燈隊陣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場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龍燈隊會受到同行和觀眾的好評及敬慕,也會受到打鐵花組織者的獎勵,日后便名聲大振。
這種小型的打鐵花活動,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藝術生活極度貧乏的古代農村,給鄉(xiāng)民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和振奮。這種有著濃厚的道教和行業(yè)特點的“打鐵花”活動,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和支持,成為確山縣的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tǒng)娛樂活動。
打鐵花民俗起源于春秋,雖屢有中斷,因技藝依附于道教,實施依附于鐵匠行業(yè)的開爐及民間年節(jié)及喜慶日等活動,故傳承不絕、綿延于今。
打鐵花場面恢弘壯觀、氣勢磅礴,在民眾中有很大影響。打花技藝性很強,傳承困難,投入大,急需保護。
責任編輯:趙睿
- 孝感 | 非遺項目“打鐵花”亮相大悟“十八潭”2017-10-24
- 山西和順上演“打鐵花” 場面絢麗驚險 2017-08-01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老北京的傳統(tǒng)曲種——全堂八角鼓2017-12-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