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九大,邵志慶可能是第一個在會上唱戲的人。她唱的是貴州家鄉味道的“文化特產”——花燈戲。
“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啰喂,總書記的報告呀鼓舞人心啰喂,總書記來到貴州團依吆子喂,貴州人民呀齊歡騰啰喂。跨進新時代呀,譜寫新篇章呀,萬眾一心跟黨走喲,共迎輝煌、共迎輝煌啰!”
黨的十九大代表,貴州花燈戲傳承人邵志慶。圖為邵志慶榮獲“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本人供圖
難忘的十九大,難忘的花燈小調
邵志慶是黨的十九大代表,也是貴州花燈戲的傳承人。
她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仔細聆聽了十九大報告,尤其是對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感到振奮不已。
2017年10月1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
邵志慶說,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充分肯定了貴州五年來取得的發展成績,希望貴州的同志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
“作為貴州文藝界的代表,我應該爭取讓貴州的文化‘露露臉’,用貴州花燈唱出自己的心情。”此情此景,邵志慶詞由心生,她即興寫下了一段貴州花燈小調。
大會期間,大家爭相與習近平總書記合影留念,邵志慶卻把寫有唱詞的小紙條緊緊捏在手中,在心中一遍遍默誦詞曲,想著把這首來自貴州家鄉的花燈小調唱給總書記聽。
“總書記,我是一名貴州花燈演員。我準備了一首花燈小調,想獻給總書記、獻給黨的十九大。”邵志慶道出了心里話并唱起來。
“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啰喂,總書記的報告呀鼓舞人心啰喂,總書記來到貴州團依吆子喂,貴州人民呀齊歡騰啰喂。跨進新時代呀,譜寫新篇章呀,萬眾一心跟黨走喲,共迎輝煌、共迎輝煌啰!”
伴隨著大家有節奏的擊掌聲,現場沸騰起來。
“總書記說,貴州花燈蠻好聽的。”回憶起那一幕,邵志慶至今難忘。
如此難忘的,還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的講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這段話,邵志慶已印在心中。
《月照楓林渡》劇照。本人供圖
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的第二天,邵志慶飛往上海參加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登臺主演《月照楓林渡》。為了及時、準確地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邵志慶見縫插針抓住每一個宣講的機會,在化妝時也不忘把黨的聲音傳遞給媒體記者和其他演職人員。
盡管已經演過無數次《月照楓林渡》,并憑借在該劇中的精湛演技和出色表現榮獲“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邵志慶卻覺得這一次演出的狀態格外好。
從上海回到貴陽,邵志慶又開始天天連軸轉,接連來到貴州省各文藝院團作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囑托的,創作更多無愧于人民、無愧于黨的優秀作品。”
邵志慶介紹說,貴州省花燈劇院最近除了對以鄉村醫生為原型的大型原創花燈戲《云上紅梅》進行創作排演外,還針對貴州省攻堅脫貧的主要工作任務,打造名為《花繁葉茂》(暫定名)的現實題材花燈戲,該劇以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為原型進行創作,展現貴州農村的巨大發展變化。
“除了大型劇目,一些歌頌黨、贊美一線脫貧攻堅典型人物的中小型劇目也在加緊創作。”邵志慶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更應該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以奮戰在攻堅脫貧一線的人民群眾為原型,創作系列既反映現實生活又弘揚英雄人物事跡的好作品,為貴州的攻堅扶貧戰唱贊歌。
不變的是技藝,傳承的是人才
近年來,除了致力于寫實的戲曲創作,邵志慶還把很多心思用在了戲曲人才培養上。
貴州花燈戲作為一種民間小戲以歌舞演故事為主。它起源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流傳至今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
邵志慶從4歲開始便學習戲曲,15歲考入貴州省藝術學校(今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花燈專業,畢業后分配到花燈劇團。
從事貴州花燈戲表演38年,邵志慶年輕時,對什么角色都感興趣,老旦、小旦、彩旦,逮住機會就不放,常常偷師學藝,反復琢磨,不分白天黑夜地練。藝術生涯前期,她飾演的角色大多是彩旦,在舞臺上塑造了20多個形象各異的人物形象。
經歷了貴州戲曲廣受歡迎的鼎盛時期,也經歷過受現代娛樂業沖擊的沒落期,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擾在邵志慶心中的一大問題。
2011年轉企改制開始實施,貴州省花燈劇團轉變為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公司,邵志慶擔任公司黨支部書記和董事長,一肩雙挑的壓力讓她深感責任重大。雖然精品迭出,但院團一直缺乏自主創作能力。一直請外援支持也不是辦法,培養人才,迫在眉睫。
為了支持院團成員提高業務水平,多年來,邵志慶一直與省外高校和優秀院團保持聯系,不斷將院團成員送到各地學習深造。
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全國能數得出來的知名高校,都曾留下過貴州花燈劇院成員們的足跡。最短半個月,最長三年,由院團全額支付學費、路費和生活費,學習期間工資照常發放,解決了院團成員們的后顧之憂。
“雖然過去招收了大量演員,但都是舞蹈專業、音樂專業、表演專業的學生,對于極具貴州地方特色的花燈戲,他們一時還是很難找到感覺,只能從頭學起。”為了讓新演員們快速進入角色,邵志慶只能用“填鴨式”的“笨辦法”不斷教授他們花燈知識。
“一次課上6個小時是常態!”邵志慶回憶,她給學生上課常常廢寢忘食,叫上四五個學生到她家,最短2小時,最長持續一整天,從形體到唱腔,從舞蹈到音樂,借助視頻、文獻等各種資料,手把手教授著花燈技藝,總算是培養出一批能獨擋一面的人才。其中,非科班出身的蔡妙禧和胡慧華作為她的徒弟,還進入了文化部首批名家收徒目錄。
2013年,邵志慶與云南職業藝術學院達成合作,開辦了花燈班,經過選拔招收了30名學員進行為期4年的專業訓練,今年,學員們學成歸來,在嚴格的篩選之下,留下21名在省花燈劇院,其余則分配到各市州,支持各市州花燈戲傳承發展工作。
初嘗甜頭的邵志慶,今年又與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達成共識,計劃在11月開始面向全省招生,依舊是30個名額,其中不僅有演員,也收打擊樂學生。
邵志慶說,經過幾代花燈戲藝術家的努力,花燈劇已由一個單一的民間藝術形式衍變成載歌載舞、風格獨特、雅俗共賞的地方劇種。近年來,劇院編排了百余部劇目奉獻給觀眾,并遠赴美國、英國、法國、印尼、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深獲觀眾歡迎和好評。(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模式再造 瓷藝升級——透視德化陶瓷文化產業2018-02-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