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家駒教孩子們誦讀《途次莆田》。錢麗鶯 攝
莆仙戲是用莆仙方言演唱,素以“宋元南戲活化石”著稱,且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莆仙方言作為莆仙戲最重要的載體,可以說沒有莆仙方言就沒有莆仙戲的傳承與發展。作為莆仙文化的重要代表,莆仙戲在過往的近千年時光中,與莆仙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稱開始為“起鼓”,即來自莆仙戲開戲前打的三通鼓;又如形容言語性情直接稱“三步到棚前”,亦來自莆仙戲傳統小棚演出,演員只要三步就能走到臺前;再如稱無賴潑皮為“劉賈”,即直接取自莆仙戲目連戲的第一反派人物名字;還有比喻心腸軟稱“灶媽糯米心肝”,同樣來自莆仙戲目連故事;而說吃虧換來好處叫“王瑛打換吃”,則來源自莆仙戲《三打王瑛》。像這樣與莆仙戲關系密切的方言俗諺大致有上千條,充分說明了過去莆仙人熱愛莆仙戲的程度。百姓從莆仙戲中汲取營養與智慧,靈活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莆仙戲又從百姓生活中提取素材,搬演于高臺以為教化,兩者互為輔成,共同造就。
傳統莆仙戲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至今還有許多已經脫離今天日常生活的用語在舞臺上應用,而這些語言無疑是莆仙古方言最生動的活文物、活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文化符號。莆仙方言與莆仙戲的形成都是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結果,閩方言的形成顯然與各世代的中國人口南遷史密切相關。比如,莆仙戲文本中的“手?”(袖)之“?”、“氵靚(涼)水”之“氵靚”等皆屬古吳語;而莆仙戲常用“邁迎接——”“到此相邁”之“邁”乃上古漢語,或是“勱”的借音詞,意為準備或者探望。莆仙戲中稱呼母親普遍稱為“姐”,此為偏稱,或是唐宋遺俗;莆仙戲“治只”“治人”“是治”之“治”字本字為“底”,作“何”意解,這些又都是中古漢語遺存。還有一些至今無法考證的詞語用法,比如莆仙戲中“獨己”一詞,意為“親自”;“但吾”一詞,為“下半喬”(靚妝、末、丑)自報家門的固定發語詞等。這些語言無疑保存著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十分珍貴。
然而今天,由于莆仙方言環境的急速萎縮,小朋友口齒不清現象、莆仙戲演員唱念本地話普通話亂摻現象、戲迷觀眾沒有字幕聽不懂戲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了,這實在是令人擔憂,難以想象下一個十年莆仙戲的光景會是怎樣?
而針對莆田市藝校學生莆仙方言普遍較弱的情況,即使開設莆仙方言課來改善現狀,成效也非常有限。主要是因為方言教學與戲曲教學一樣,需要小課堂教學、一對一糾正,因此費時費力,效率低下。而且,學了沒有應用,容易造成即學即忘,難有成效。因此,要根本性解決目前的困境,唯有社會共同呼吁關注,不斷努力積極地改善方言環境,有意識地宣傳普及鼓勵“多學多說莆仙話”,只有在語境下活學活用才是最有效的。
據筆者了解,目前莆田市各校園里還未開展專門的方言課程,而是以莆仙戲表演課或者演出性質的媒介呈現方言的繼承。莆田教育系統工會副主席肖建珍闡述:“從2012年起,我們開始‘莆仙戲進校園’活動,至目前全市已經有40所小學納入試點學校,將莆仙戲曲納入小學三、四、五年級音樂課教學計劃里,主要教授戲曲唱腔,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個學生至少會哼唱一首。”40所小學在全市范圍內還屬九牛一毛,但是好消息傳來,“已經有文件提出到2020年,戲曲進校園要實現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但是擺在眼前的難題亦不少,集中體現在資金不足、人才短缺和方言的遺失等幾個方面。“不僅是學生,甚至連學校老師方言都講不好,外聘專業人才則需要財政支持,而且莆仙戲的韻味也會受影響,方言保護和傳承顯得尤其重要。”肖建珍說。(福建日報 林愛玲 方曉)
責任編輯:趙睿
- 探藝莆田“非遺”:莆仙唱遺韻 木雕見文心2017-09-22
- 小學生演莆仙戲 奪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金獎2016-10-26
- 莆仙戲《海神媽祖》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獻演2016-09-1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鼓樓區出臺33條特色舉措保護企業家權益 此舉2018-01-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