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悉尼音樂學院的大廳里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6名來自中國貴州的侗族女歌者站在舞臺中間,看著臺下使勁鼓掌的外國人,心中騰起一陣激動與驕傲。
在這個舞臺上,她們剛剛演唱完來自家鄉、代代傳承的侗族大歌。雖然外國人聽不懂她們在唱什么,但這種沒有指揮、沒有伴奏,世界罕見的多聲部合唱音樂讓他們反響強烈。臺上的吳品仙吃了一驚:民族文化的力量真強大。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樣式,構成了貴州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的傳承,核心在人。人,就是非遺傳承的載體,是非遺得以延續的血脈。全省57名國家級傳承人,402名省級傳承人,在祖輩傳下的古老技藝中成長,用心血澆灌民族的“根”與“魂”,把一首首亙古的歌名揚遠方。
“一天不唱,干事就感到沒勁”
夕陽西下,彩霞滿天。一個邁著蹣跚步伐的侗族婦女,身著侗家簡裝,站在鼓樓中間,脖子一挺,大伙兒跟著她放開嗓子,一聲聲侗歌“拔地而起”,如久旱逢甘霖,聲聲沁人心田。
這是日日唱響侗歌的貴州黎平三龍侗寨,這名婦女歌師就是吳品仙,黎平縣的侗族大歌國家級傳承人,今年已經73歲。
時間倒回幾十年前,年幼的吳品仙整日追逐奶奶和媽媽,咿呀學唱。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戚戚相關,不可分割。侗族人刻在骨子里的愛歌、會歌,給了吳品仙一副天籟般的好嗓子。小學畢業,她被選送到黎平縣民間合唱團,因具有演唱天賦和深厚的侗歌演唱底蘊,隨后被選入中央民族歌舞團,成為村里第一個走出山寨吃公糧的人。
黎平縣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品仙(右三)與村民合唱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韋一茜 攝)
在中央民族歌舞團,吳品仙多次到人民大會堂演出。當時她唱的侗族大歌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成的唱片,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侗族音樂資料。
吳品仙的一生,注定與歌聲相伴。退休后,吳品仙更加熱烈地投身于侗歌傳承事業。2005年,她被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政府認定為侗族大歌歌師,2008年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把侗族大歌傳唱下去的重任,真真切切地落在了她的肩上。
無論農忙還是農閑,每天晚上,吳品仙與她所在歌師班的40多名侗族婦女都會聚在一起唱原生態侗族大歌。吳品仙說:“侗族大歌是我們的精神食糧,一天不唱,干事就感到沒勁。”
傳歌40余載,吳品仙培養出的侗族歌師數不過來。
吳品仙愛歌,可侗族大歌失傳的恐懼也時常向她襲來。傳承過程中后繼乏力、中間斷層,資金難以維系……這一切時常讓這位侗族大歌傳承人感到肩頭的擔子一沉。“現在的年輕人為了生活,都愿意外出打工,我想留他們也留不住。”吳品仙感慨道。
侗族沒有侗文,侗族大歌也沒有歌譜,一直以來,侗族大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
吳品仙擔心,如果沒有了歌師,侗族大歌就會漸漸消亡。30多年里,她整理了1700多首侗族大歌,覆蓋了黎平縣的91個侗族寨子。用同音的漢語記錄了侗語歌詞,把每首侗歌的發音用簡譜譜了曲,便于后人傳承研究。
她想,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把侗族大歌傳承下去。
“侗歌窩”里的歌聲
清晨,陽光灑落在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上,幾聲清脆的鳥叫喚醒了沉睡的彌漫著古老而清新氣息的侗寨。
這里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小黃村,一個風情濃郁,神奇而富有詩意的侗寨,素有“歌的故鄉,歌的海洋”的美稱,是遠近聞名的“侗歌窩”。
已入古稀之年的潘薩銀花是“侗歌窩”的靈魂。作為全村唯一的侗族大歌傳承人,她唱了一輩子,教了50年,村里幾代人在她的耳提面命下,掌握了侗族大歌的唱法和技巧。
在她的夢里,時常傳來祖輩的歌聲,這歌聲來自幼年的記憶。對唱歌的熱愛讓她在幼年就展現出學歌的悟性。一首歌,老人只教一、兩次,她就能學會。
潘薩銀花如今已四世同堂,家中代代都經由她口傳心授教唱侗歌。“我從小就愛唱歌,以前老人教的我都一代一代傳下去了。”
潘薩銀花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周雅萌 攝)
“飯養身,歌養心”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
潘薩銀花大概是村子里能唱最多侗歌的人了。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也就是在這一年,文化部給潘薩銀花頒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2010年3月,小黃村侗族大歌傳習所正式掛牌成立,地點就在潘薩銀花的家中。每天傍晚學生放學的時候,也是潘薩銀花家里最熱鬧的時候。學生們圍著她,一句句學唱侗歌,聲聲不息的歌聲把白天唱成了黑夜。“家里來不了,那就去街邊上,隨便什么地方都能教。”
從25歲起義務教授年輕人演唱侗歌,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她先后教出的弟子達1200多人。
拾起傳承人的頭銜,她是保持“侗歌窩”里永遠回蕩著侗族大歌的一顆重要齒輪,褪去傳承人的光環,她只是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村歌師,但她樸素、執著地堅持著一個信念:“我們侗族大歌不能斷掉,我們侗族大歌要繼續傳給下一代,老人傳給我們,現在我們也要傳給年輕人。”
在潘薩銀花等歌師的傳唱下,小黃村全村740多戶3300多人,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愛唱侗族大歌,光是歌隊,全村就組建了20多支。他們以唱歌為樂,以唱歌為榮,民族的根在侗族大歌里扎得更深、更牢。
苗族銀飾守望者
淅淅瀝瀝的小雨靜靜地撫摸著雷山縣的一草一木,林間石板路沾滿了雨水變得略加濕滑。鐺鐺的打銀聲從街邊的工作室傳來,漸漸隱匿在雨聲中。
工作室里,楊光賓的目光堅定得像一塊磐石,手中的錘子小心又熟練地落在面前的銀塊上。從小跟隨父親打銀,這鐺鐺聲早已刻在楊光賓的心上。
從1976年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銀飾制作技藝,因為勤學好問能吃苦,僅兩年時間,楊光賓就正式成為師傅。
在后來的銀飾制作過程中,他保持著不斷學習、總結的習慣,這讓他在銀飾鍛造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
他擅長打制苗族全套銀飾,包括銀帽、銀角、銀項圈、銀壓領、銀梳子……他制作的銀飾不僅注重造型的多樣變化,而且著意于裝飾紋樣的做工精美,工藝技術在全國數一數二,頭發一樣細的銀絲在他的手上可以幻化成各種銀飾。
因為他鍛造的銀飾除了用手,更是用心。
苗族,是敢用性命去求美的民族。他們數度遷徙,披荊斬棘,僻居山林,節衣縮食地把刺繡銀飾穿戴在身。他鍛造的每一個圖案,都有一個故事。在他心里,他鍛造的是苗族的悲喜。
時代在變化,做銀匠不掙錢了,周圍的人或改行另謀生計,或以化學機械加工圖利,楊光賓也不動搖,不眼紅,清苦地守住父親傳下的手藝。
他只知道,打銀是他的生活,他得守本分,繼續自己的生活節奏。他還知道,打銀這門手藝是楊家幾代人傳下來的,融進了楊家人的血脈,自己則肩負著將這門家傳手藝傳承下去的責任。
楊光賓鍛造銀飾(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砧板上敲敲打打30多年,楊光賓也帶了30多個徒弟。控拜村的銀匠多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但楊光賓說:“現在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多,好多不愿意學,怕是以后沒有人學了,有興趣的就多教幾個吧……”
他擔心代代相傳的苗族銀飾鍛造技術失傳,對打銀的熱愛讓他把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傳授給了徒弟們。還出資自辦了苗族銀飾傳承工作室,帶了10余名徒弟,隨時指導,親手制作示范。
2007年,經文化部確定,楊光賓成為苗族銀飾制作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名單。能將苗族的民族文化傳承出去,楊光賓感到很欣慰。
他時常想著,能走上銀匠之路仿佛是宿命的一種安排。他還想,如果將來有條件,還要建培訓中心,收更多的徒弟,把苗族銀飾制作發揚光大。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岳端
責任編輯:趙睿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貴州“非遺”鋪就美麗脫貧之路2018-01-05
- 29項武漢市市級非遺項目公布 武漢民謠、五芳齋湯圓榜上有名2018-01-05
- 網媒山西看非遺:拍“案”叫絕!傳統家具成為山西非遺的明信片2018-01-02
-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在天津開館2018-01-02
- “春雨工程”湖北文化志愿者同江行活動成功開展2018-01-02
- 第三屆湘贛鄂皖四省非遺聯展亮相湖南長沙2018-01-02
- 龍巖長汀保護非遺 留住文脈鄉愁2017-12-29
- “文脈頌中華”古琴非遺走進北京北部文化中心2017-12-26
- 線牽萬物連天地 獅舞千載動乾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2017-12-14
- “非遺”保護:“活態”傳承煥新生2017-11-30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祁太秧歌:國字頭“非遺”傳承傳統文化2018-01-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