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2017非遺保護工作: 踏著時代的節拍闊步前進

      中國傳統工藝服裝設計展服飾秀(攝影:陳曦)

      根深而枝葉茂。2017年,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發展勢頭愈發強勁。如果從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算起,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工作已經走過17個年頭。17歲,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年紀。這一年的非遺事業也恰如一位芳華少年,沐浴在黨的十九大開啟的新時代陽光下,在美好的年紀遇見了美麗的風景。

      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開啟了全社會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篇章。回望2017年,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在良好社會氛圍下,有許多精彩瞬間和重要事件值得重溫、回味和品評。

      分類保護取得突破

      振興計劃次第展開

      非遺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實現分類研究、精細管理一直是推進科學保護的目標和方向。在國務院公布的4批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涉及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傳統工藝類項目共有300余項;涉及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和曲藝的表演藝術類項目共590余項。2017年,文化部以最能帶動就業的傳統工藝類項目和覆蓋面最廣的表演藝術類項目為切入點,探索實施分類保護,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17年3月,在研究、試點近兩年的基礎上,由文化部牽頭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正式出臺。業界對《計劃》的制定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份順應社會發展、呼應時代需求,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計劃,明確了振興傳統工藝的總體要求,提出了貫徹實施的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為推動政策落實,文化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印發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分工方案》,明確了21個部(委、辦、局)和4個全國性協會、聯合會的職能分工和任務要求。

      在《計劃》的指導下,傳統工藝的振興工作次第展開。截至目前,29個省區市已啟動地區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制定工作,其中貴州、天津、內蒙古等10個地區已正式出臺省級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建設工作也有序開展。2017年,文化部支持設立的傳統工藝工作站已達到10個,新增了故宮博物院駐安徽黃山、中央美院駐浙江東陽、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駐山西忻州等6個工作站。這些工作站積極開展研習、培訓和交流活動,有效拓寬了民族地區手工藝產品的銷售渠道,推動當地擴大了傳承隊伍,提高了傳承活力。

      2017非遺保護工作: 踏著時代的節拍闊步前進

      中國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展演走進四川成都武侯區玉林街道黌門街社區(攝影:陳曦)

      2017年,文化部將表演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和振興作為工作重點著力推進,通過活動指導、劇目調集、資金補貼、傳播推廣等方式,支持各地開展了一系列會演活動,提高了表演類項目的展示度,增加了實踐頻次,維護和拓展了表演類項目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6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全國2000多場大中型展示展演活動精彩紛呈,其中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增添了“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活動”,來自全國的40支演出隊伍和13個國家的16支演出隊伍,把579場演出送進成都326個社區;7月,山西省長治市“傳統戲劇、曲藝駐場演出”活動正式啟動,青海省“首屆全省民間藏戲會演”在黃南藏族自治州拉開帷幕;8月,吉林省“2017全省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與觀眾見面;10月,河南省安陽市舉辦“首屆晉冀魯豫傳統戲劇展演”;11月,安徽省“第五屆戲曲大舞臺暨非遺戲曲展演活動”鳴鑼開唱……

      風格不同、流派各異的傳統戲劇、曲藝等精彩演出在神州大地輪番上演。作為國家級、省級代表性項目的一些稀有劇種登上了區域會演的大舞臺,增加了劇團和傳承人的自信,促進了其創作、演出、復排傳統劇目和收徒傳藝的積極性,也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傳統戲劇培養了更多的愛好者。

      研培計劃果實累累

      重點工作穩步推進

      201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日益受到傳承人群的歡迎,日漸顯現提高傳承能力、擴大傳承人群的多重效應。這一年,研培計劃參與高校從原來的57所提升至78所,全年共舉辦研培班196期。貴州、江蘇、浙江、山東等13個省區市啟動省級研培工作,截至目前,全國研培計劃總覆蓋傳承人群已達4.8萬人次。

      這一年,傳承發展傳統工藝以“用”字引領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從6月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到11月在上海舉辦的研培計劃年度經驗交流會,每一次的研培成果展都讓觀眾眼前一亮。鈞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劉紅生說:“研培計劃讓年青一代的傳承人跳出通過工藝堆疊而進行的所謂創新,以一種新的視角去思考如何制作出耐得住推敲、經得起使用、適用于當代生活的非遺作品。”

      研培工作的開展更加強調業務指導和規范化管理。2017年,文化部建立了研培計劃咨詢專家庫,啟用了研培計劃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在線申報、審核、統計和管理。此外,文化部還審慎探索了非遺其他門類的研培工作,委托中國戲曲學院和江蘇、山西、吉林、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專業藝術院校舉辦8期傳統戲劇研培試點;委托北京師范大學舉辦了民俗類項目研討班;與商務部、江蘇省文化廳合作開展了老字號非遺項目研培試點。這些工作有效擴大了研培計劃的覆蓋門類和參與范圍,為分類探索傳承人群培養途徑積累了經驗。

      在過去的一年,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非遺記錄工程、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等重點工作穩步推進。2017年,黔東南、客家(梅州)等4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總體規劃批準實施,對熱貢、羌族、象山等6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進行了第三方評估,新認定了客家(閩西)、說唱(寶豐)、藏族(玉樹)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各地推進生態區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工程銜接、整合的趨勢,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

      2017年,文化部安排專項資金對268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了搶救性記錄,對2015年支持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項目開展了通查驗收。此外,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文化部組織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工作,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文化扶貧作用彰顯

      深度“對話”促成共贏

      近年來,非遺保護在助力文化扶貧工作中彰顯了突出的作用和成績,在2017年體現得尤為顯著。各項重點工作在開展過程中,著力對中西部貧困地區予以傾斜,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以幫助,提高當地人民文明素質,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2017非遺保護工作: 踏著時代的節拍闊步前進

      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寧杭蠟染技藝傳習所蠟畫制作現場(攝影:王學思)

      2017年,文化部重點支持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群參與研培計劃。研培學員通過培訓不僅提高了傳承實踐能力,而且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以貴州黔東南州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上半年僅該州參加研培計劃的學員,以“傳承人+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創業的就達225家,實現年銷售收入逾7.5億元,優秀學員返回當地培訓新的學員并帶動約9500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口占就業總人數的58%,每家企業平均帶動47人就業,實現帶動就業人員人均年收入2.2萬元。

      傳統工藝工作站在助推精準扶貧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新疆哈密工作站累計培訓繡娘5000余名,設計出798款運用哈密元素的刺繡新產品,下達繡片訂單3.2萬份。湖南湘西工作站啟動“讓媽媽回家”計劃,通過提高繡娘收入,吸引外出務工婦女回歸家庭。此外他們還與濟南、深圳等地公司洽談苗族刺繡訂單2800套(件),金額達50萬元,帶動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160余人。

      全國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所覆蓋的國家級貧困縣達103個。2017年,文化部加強作為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和空間的傳統村落、老街、小鎮的保護,支持在生態保護實驗區內深入貧困地區、農村地區舉辦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展演活動,努力滿足貧困地區、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生態保護實驗區內民眾自發舉辦民俗活動,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2017年,傳承人“對話”系列活動遍地開花。僅文化部支持下開展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對話交流活動就覆蓋浙江、上海、西藏、陜西、甘肅等19個省區市的28項活動。2017年9月,8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年畫、剪紙、皮影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國內知名動漫制作公司負責人代表聚首上海,共話非遺與動漫如何互汲營養、攜手共進。11月,第二屆傳統工藝青年論壇在江蘇蘇州舉行,優秀青年非遺傳承人、長期關注和研究傳統工藝的青年學者、高校教師展開對話,分享傳統工藝創新創業優秀案例,探討傳統工藝相關文創產業的發展規律與創新模式。11月底,在貴州雷山舉行的“傳承·對話·東西部協作——貴州傳統工藝振興工作交流會”上,傳承人、設計師、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通過對話達成合作。

      不清談、真行動是這些對話活動的一個共同特征。這些對話會既是思想碰撞會、經驗交流會,也是需求對接會、項目簽約會。無論是非遺傳承人、設計師,還是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大家都格外珍惜對話、交流、討論的機會,他們帶著作品、帶著期待、帶著需求坐在一起,交流互鑒、取長補短、解決問題、助推傳承。

      啟動全媒體立體式非遺傳播格局

      保護工作獲廣泛認同

      非遺傳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定的非遺保護重大措施之一。加強傳播工作,對于增強社會公眾的文化自覺和非遺保護意識、建立非遺保護的廣泛社會認同和深厚群眾基礎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非遺傳播工作可圈可點,全媒體立體式非遺傳播格局初見雛形。

      從2017年3月《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出臺,到6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再到9月文化部聯合中央網信辦主辦“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全媒體、多層次、多渠道的非遺傳播效應,全社會很高的關注度、參與度和認同感,都彰顯了非遺傳播格局有效拓展至全社會各個領域,形成了非遺傳播的“體外循環”。在大格局下,文化部還積極搭建常態化、專業化非遺傳播體系。8月底,文化部非遺司聯合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舉辦了非遺傳播高級研修班,重點培養專業的非遺傳播隊伍,助力非遺保護廣泛、立體傳播。

      2017年,各地展覽展示活動內容愈加豐富,形式得到拓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展示了蘇繡、京繡、粵繡、宋錦、云錦、緙絲、香云紗等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與當代生活相融合的實踐成果,為觀眾呈現了傳統文化與時尚設計相結合的最新作品,詮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在非遺領域有11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光榮地參加了十九大。“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等一系列重要論述讓非遺工作者堅定了文化自信,更明確了工作方向。參加十九大歸來,他們積極深入基層宣講,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切身感受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而他們的體會、感受、故事也通過全媒體傳播手段影響了更多地方和人群。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成?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综合网站7777香蕉|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77777午夜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香蕉149|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中文久久字幕|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另类视|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91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色窝窝亚洲AV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20|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 亚洲av日韩av天堂影片精品| 亚洲人成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