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5日電(王禹)滑冰對于不少北京人來說都是冬季必不可少的戶外運動之一。湖面每逢嚴寒結冰,就變身滑冰愛好者的樂園。在距離什剎海冰場距離不遠的前海南沿6號,有一戶以磨冰刀聞名的世家,被稱作“冰刀王”。冰場開業對于他們來說,也正是冬季忙碌工作的開始。
1943年冬天,迫于生計,原本干泥瓦匠的王保舜買來一塊磨刀石,靠著自己的悟性,在冰面上做起磨冰刀的生意,每次收取幾分錢。為了能“換回2斤棒子面”養家糊口,王保舜開始專心琢磨起冰刀,經歷了千百個日夜,他的技術突飛猛進,名頭也越叫越響,這一磨便是60年。
談起父親王保舜的傳奇一生,最讓兒子王建芝印象深刻的莫過于60年代在全家經濟最拮據的時候,正是父親憑借高超的磨刀技藝打動一名來自東北的滑冰教練,成功獲得40雙鞋的訂單,也幫助全家渡過最難捱的時光。
在距離什剎海冰場距離不遠的前海南沿6號,有一戶以磨冰刀聞名的世家,被稱作“冰刀王”。中新網王禹 攝
王建芝回憶說,當時一名東北教練找到父親王保舜,希望讓他修整一下自己的冰鞋。王保舜拿到冰刀鞋時便發現冰刀受力點不對,歪了“半個韭菜葉”那么寬的距離。“當時這雙鞋特別不好磨,我父親把這雙鞋全拆了,重新修整過后,東北教練試過后覺得‘特別舒服’”王建芝說,隨即東北教練提出想要王保舜將他帶來的40雙鞋以8毛錢一雙的價格全部進行修整。“那40雙鞋的訂單相當于救了我們一家。”
1980年退休的王保舜并沒有閑下來,在什剎海畔租下了一間小屋,小店得以重張。滑冰愛好者也給王家“封”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冰刀王”。那會兒在什剎海滑冰的得有上千人,周邊磨冰刀的也開到了十多家,但王保順小店前的隊伍始終是最長的。
令人遺憾的是,2012年冰刀王王保舜由于長期吸入磨刀時的粉塵,因塵肺病和癲癇不幸去世。現在繼續老人遺志,傳承了老人手藝的是新一代的冰刀王王健芝和王培芝兄弟倆。
滑冰愛好者也給王家“封”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冰刀王”。中新網王禹 攝
72歲的王建芝如今已經退休,一手磨冰刀的手藝卻練了整整60年。回憶12歲起在父親的教導下練習磨冰刀的時光,王建芝說以前小的時候,每天放學都會去中山公園找父親學習,而最開始由于原材料缺乏,練習磨刀的工具也是父親從別處借的。
最初父親讓王建芝、王培芝兄弟倆用角鐵在漆黑的房間里練習,靠那一點點火星發出的亮光看刀刃,練了2年才達到父親的標準。但這僅僅練習磨冰刀的開始。“磨溝學了3年,磨平學了5年。”王建芝說之后的真操實練,他和弟弟又用了整整8年,才逐漸將父親的冰刀技藝掌握。
“磨冰刀是個辛苦的差事,正趕上每年最冷的兩個多月,而且打磨刀刃很費眼睛。”王建芝說,冰刀要磨得好,就得在分毫上下功夫,“有時半片韭菜葉厚度的差別都能影響滑冰者的感受。”
第二代冰刀王傳人王建芝。中新網記者李昂 攝
正是由于磨刀的整個過程中,眼睛需要全神貫注的盯著冰刀,而磨刀時飛濺出來的高溫砂石極容易黏著在眼鏡等護具上,這也對磨刀人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我只能耷拉著眼皮,似瞧似不瞧,還要看著冰刀的溝才行。”王建芝說。
盡管磨冰刀存在種種危險,但每當機器啟動,砂輪飛轉,王建芝卻如同換了個人,只見他俯首在一臺電動砂輪前打磨起冰刀,刀刃飛濺出的火花閃著點點黃色的光芒。在經歷了“找平”“磨溝”兩道程序過后,一雙花刀鞋就磨好了,整個過程僅耗時4分鐘。其中分寸,全憑王建芝的眼力和幾十年來的經驗判斷,“如果一點瞧不見,鞋就容易給人家磨‘跑’了。”
和所有老手藝一樣,冰刀王也受到現代技術的沖擊。90年代開始,國外引進的“電腦磨刀機”開始興起,操作簡捷方便,對手工磨刀業產生很大的沖擊,目前什剎海湖畔磨冰刀的僅剩“冰刀王”一家。
資料圖:北京天氣寒冷,什剎海冰場內吸引滑冰愛好者們盡享冰上運動帶來的歡樂。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
但王建芝認為即便電腦磨刀方便簡單,但手工磨刀也有著自己的優勢,“不同滑冰技術水平的人,刀刃磨損的位置和程度也不同,電腦磨刀機只能按照既定程序,而手工磨刀的優勢就在于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磨刀方式,將刀溝打磨成前寬后窄,前淺后深,前低后高等效果。”他說。
“磨刀不要以錢為主,而要以誠信待人。”時至今日,王建芝還記得父親的教誨。盡管已經72歲高齡,如兒時一般上冰玩耍已不現實,但王建芝說,自己還未想過“退休”。如今王建芝已經將手藝傳給自己的兒子,現在的他只想守在什剎海旁,為更多的人服務。
磨冰刀電光火石之間,磨刀人眼如炬,手如鉗,一雙雙冰刀復舊如新,重新在冰上華麗行走。一門手藝跨越75年漫長歲月,依然是那個小店,依然是那塊撰寫的冰刀王的牌匾,不變的是傳承、是對這門手藝的守候。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模式再造 瓷藝升級——透視德化陶瓷文化產業2018-02-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